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好干部“好”的体现及标准

作者:李辉,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百年大计,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只有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2021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原则是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对共产党人来说,‘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2022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在讲话中把“好好先生”作为负面案例专门论述,主要是由于“好好先生”在干部队伍中很常见,但是现在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却尚不完善。甄别真正的好干部和戴着“好好先生”面具的干部,还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对“好干部”的论述中寻找答案。

好干部要拒绝做“好好先生”

在培养和选拔干部时要特别注意党员领导干部中的“好人主义”和“好好先生”现象。“好好先生”不是称职的好干部,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好好先生”也许可以满足社会对“好人”的部分要求,但不能满足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好人”和一般意义上的“好人”不是同样的标准,做党和国家需要的好干部,就要拒绝做“好好先生”。

首先,“好好先生”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相伴相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虽然有着组织和制度的根源,但说到底是人的行为,尤其是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这两大问题已经严重侵蚀我们党的肌体,是我们党自我革新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反“四风”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好好先生”,这些干部善于伪装自己,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遇事把人情、关系、面子放在首位,处理问题从来不触及本质,想方设法回避问题的痛点、难点,变着花样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些干部甚至以拥有这样的“能力”沾沾自喜,眼睛只对上不对下,把揣摩领导意图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一心想着如何尽快捞取政绩以获得提拔,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担当。遇到问题首先想着如何甩锅,遇到困难首先想着怎么搞变通,这会滋生出越来越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其次,“好好先生”不能做到坚持原则。坚持原则是共产党员的必备品格,但真正做到坚持原则并不容易。有些领导干部长期在国家机关工作,熟知所谓的潜规则,并且主动与之融为一体,早就丢失了理想信念,为人处世圆滑,不愿意因为坚持原则而得罪人。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把这种“官场文化”当做是政治上的“成熟”,并不断将坚持潜规则自我合理化。长此以往,“好好先生”影响的不是一两件事情,而是整个政治生态。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如果“好好先生”占上风,那么这里的政治生态必然充斥着犬儒主义,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风气就会盛行。

最后,“好好先生”的本质是先私后公。“奉行好人主义的人,没有公心、只有私心,没有正气、只有俗气,好的是自己,坏的是风气、是事业。”这类干部为了私利而将党性抛之脑后,看到上级政策的问题不指出,看到同事的问题不提醒,看到下级的胡作非为不批评。在回避棘手问题的时候,他们表面上是为了顾全大局、维护稳定,实则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好人缘”和“群众基础”,拒绝为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挺身而出。拒绝做“好好先生”就是要大公无私,先公后私。

好干部的“好”体现在品格、信念与能力的高度统一

实际上,好干部既不能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也无法拿具体的指标体系去对照。培养干部的方法最多只能让干部满足部分标准,但无法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好干部。

对党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党忠诚,这一标准实际上既是人格品质,又是理想信念,还是个人能力。首先,作为一种人格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决不当两面派、做两面人,决不拿党的原则做交易。”只有在人格品质上表里如一的人才是真正对党忠诚的人,善于阳奉阴违不守规矩的人,从人格上来说就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何谈对党忠诚。其次,作为一种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和对党忠诚是紧密联系的。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同时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因此,对党忠诚一定会表现在理想信念上,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党员领导干部,很容易被这个时代的物质主义所腐化,被市场中眼花缭乱的诱惑所俘获,最终为了物质享受而放弃理想信念,更把对党忠诚抛之脑后。最后,对党忠诚还是一种能力,对党忠诚要经得起诱惑,受得住围猎,扛得住底线,因此“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道理”“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坚持原则。首先,坚持原则是一种优良的人格品质,“坚持原则是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原则性强的人一般有较强的规则意识,做事情会主动了解规则。而不讲原则的人规则意识也较弱,做事情喜欢搞圈子、讲关系,把私情、私利放在规则之上,事事都想着如何绕过规则。其次,坚持原则还是一种信念。原则不是一般的规章、条例、制度,政治原则就是党性,是党实现理想目标的集中表现,原则问题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只有信念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坚持住原则。最后,坚持原则也是一种能力。坚持原则就要与损害原则的现象作斗争,“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斗争”。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来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许多现实的概念建立在纯粹的观念基础之上,强调国家、阶级这些重要概念背后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现实出发研究国家的起源和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其次,理论联系实际也是一种人格品质,有些人喜欢深入群众中去做工作,善于从实际调查中总结规律。有些人则爱夸夸其谈,兴趣爱好空洞乏味,理想目标虚无缥缈。“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还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需要有调查研究的能力,需要有从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中总结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虚心用心,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同时,这样的干部还需要有良好的政治判断力,因为“实际”不是变动不居的,而是与时俱进的,联系的实际可以是当下的实际,也可以是历史的实际,甚至需要联系未来的实际。

好干部的“好”体现在公德与私德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等。……如果一个地方腐败问题严重,有关责任人装糊涂、当好人,那就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好人!你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二者不可兼得。”这段话告诉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常要面临公德和私德发生冲突的情况。

要解决公德和私德的冲突问题,就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把公德和私德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所谓“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政德要真正立起来,就要处理好六对关系,包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显性与隐性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及青年和老人的关系。在处理公德和私德统一的问题上也需要处理好以上关系,从而为解决“好好先生”问题打下制度基础,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第一,在统一公德和私德的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明确主次关系。做信仰坚定、党性过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公心”摆在首位。公德与私德的统一不是指在所有事情上都要做到二者兼顾,而是要以公德为主,在政治实践中以原则性来统一二者,在坚持政治原则的过程中达到公德和私德的统一。

第二,坚持公德与私德的统一,要始终秉持现代治理体系的观念。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已经形成了优良的革命道德传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可资利用的道德建设资源,这些道德传统和资源需要与时俱进,与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相适应。“要守住亲情关,严格家教家风,既要自己以身作则,又要对亲属子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严格划分“公—私”关系,在公和私之间划分一条清晰的界限,不能不加区分地把私情、私利、私心、私欲带到公共活动中,以权谋私,损公肥私。

第三,坚持公德与私德的统一,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虽然强调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马克思主义也同时告诉我们,市场化的发展必然带来物质主义的政治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主义的观念比较严重,这种文化不仅影响了普通民众,也深刻影响了许多党员领导干部。从目前查处的腐败案例可以发现,有些领导干部在与企业家接触的过程中,对后者丰富的物质生活无比羡慕,心态逐渐变得不平衡,逐步丧失党性原则,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甘于被企业家围猎。

第四,坚持公德与私德的统一,要从青年干部开始抓起。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许多腐败的领导干部在从事工作之初,也是踌躇满志的青年才俊,他们在腐化堕落的过程中可能也曾经挣扎过、抵制过,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有人引导,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好好先生”类型的干部,也不会滑向腐败的深渊。因此,从青年干部开始培养良好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青年干部都能拒绝做“好好先生”,那么就能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和熏陶出更多优秀的青年干部,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