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社区警务战略融合提升社会安全治理效能

作者:北京警察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王淑荣

随着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多措并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安全治理体系,实现警务战略融合发展。新时代公安机关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制止、惩治违法犯罪的重要职责任务。如何将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与警务战略思想、警务运行模式、警务技术相融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安全治理格局,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公安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

实现治理新理念与社区警务战略相融合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主线。我们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树立安全至上的民生理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国家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任务繁重艰巨,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也达到了新高度,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因此,统筹发展与安全,将维护安全稳定作为重要民生工作抓紧抓好,是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实践探索。

二是树立以人为核心的治理理念。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人既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对象、服务对象。以人为核心来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引导和规范社会生活,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和谐有序。

三是树立智能治理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层治理智能化提供了保障,要更加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的能力,增强社会治理高效性、精准性,坚定不移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二,警务战略是各级公安机关和各部门警种开展警务工作的指引。社区警务战略相对于快速反应、刑事侦查警务战略而言,属于主动、先发型警务战略,在整个警务工作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其核心思想就是通过警民合作,来预防犯罪、维护治安,在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的背景下应赋予社区警务战略新的时代内涵。这就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树立系统化的安全治理理念。社区警务战略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在基本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工作导向等方面体现了警察与社会一体化、警察与公众一体化、服务与管理一体化等特点,但在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统筹推进警务工作等方面还不够系统、深入。因此,对于政府部门,应将社区警务战略作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实施社会安全治理的重要载体,纳入政府工程。对于公安机关,要将社区警务战略作为密切警民关系、夯实基础工作、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主要警务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全警责任,将安全治理理念融入各项警务工作,以政治安全治理、交通安全治理、网络安全治理、社会治安治理等为依托,最大限度发挥社区警务战略的超前预防优势,实现安全治理效能最大化。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警务理念。社区警务战略倡导警民合作,实现警民关系伙伴化,共同协商解决社会问题,这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建设目标相一致。因此实施社区警务战略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人民至上。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要适应时代要求,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以民意主导警务方向,以民力挖掘警务资源,以民生衡量警务效果。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通过提供全面、细致、周到的警务服务实现管理的全覆盖,提高服务管理的精准性、实效性。建立科学、公正、导向鲜明的社区警务评估机制,在公安机关内部,突出对安全管理、防范教育、风险控制等指标的量化评估。对社会公众,要建立健全民意感知体系,以人民群众对社区安全、警务服务的满意度为主要评估指标,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以人民满意为价值导向,提高社区警务效能。

三是树立智慧警务的理念。坚持科技强警,将“智慧警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和装备,打造智慧防控、智慧执法、智慧服务、智慧研判、智慧指挥等警务模式,提升警务工作智能化水平,实现社区警务高质量发展。

实现治理新格局与警务运行模式相融合

在社会大局整体稳定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社会矛盾和问题叠加,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意愿逐步强烈,社会共识凝聚难度不断加大,社会治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加严峻复杂,为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要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规范化,不断适应社会动态发展带来的治理新要求。

第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共享从治理基础、治理体系、治理目标三个维度对治理格局进行诠释。共建要突出治理体系和制度在治理格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共治要突出全民参与、开放包容的治理体系。共享要突出社会治理成效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体现了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相结合、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社区治理与社会治理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为不同领域社会治理提供多元化的方式选择。

第三,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会治理重在基层、难在基层,活力和创新也来自基层,必须把基层社会治理摆在突出位置,强化问题导向。只有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夯实社会治理基础,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步伐才能不断加快。

与此同时,推动社区警务运行模式与社会治理格局相融合应加强制度和系统设计。一方面,加强警务运行模式系统化设计。公安机关各警种部门应立足本职构建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加强公共关系建设,建立形式多样、畅通高效的宣传、沟通渠道,提升警务工作社会化程度;建立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情报信息的机制,强化矛盾化解、预警研判、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等能力;构建指挥科学、反应迅速、分级响应的“情指勤舆一体化”实战化警务运行机制,提升疫情防控、应急处突、安保警卫、治安防控、服务群众等履职能力;完善基层派出所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基于公安工作“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特点,基层街乡、社区是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阵地,通过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基层社区警务运行、保障、评估机制,不断夯实公安基层基础根基,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另一方面,建立“警种联动、警社联控、警民联防”的协同警务机制。尤其是治安、刑侦、巡特警、交通管理等部门需要与基层公安派出所建立高效、顺畅的警种融合、协作支援机制,延伸警种职能,构建动态化的治安防控体系,形成警种融合倍增效应。创新完善新形势下鼓励、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自治组织、社会公众参与信息反馈、线索收集、纠纷化解、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等安全治理机制,推动资源、技术、手段等全要素联动融合,增强多种力量协作动能。以市域社会网格化管理为依托,探索建立警网融合模式,通过社区警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将社区警务融入街道、社区网格管理体系,实现基层社区警务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协同发展。

实现科技治理创新与警务科技相融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方面,首次增加了有关“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表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提出了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要求,可见,以“科技支撑”赋能社会治理创新,是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的重大战略。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社会治理。

第一,科技赋能基层治理。从线下治理转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运用信息化通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形成智慧治理方案,通过现代科技推进沟通协调、信息传递、改进管理服务,打造信息共享、相互融合、深度应用、共创分享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助力社会治理实现便捷化和高效化。第二,以科技手段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单位组织、自治组织、社会公众等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应以科技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在畅通渠道、传递信息、整合资源、反馈沟通等环节为协同治理赋能增效。第三,以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通过科技手段打破信息壁垒,完善了解需求、研判形势、排查隐患、调整对策、应急处置、评估完善等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使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区警务战略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公安机关服务群众“最初一公里”和落实公安工作措施要求“最后一公里”的基层治理作用,因此,要加强警务科技创新,注重向信息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首先,实现警务信息智能化共享。在公安机关部门警种之间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打造信息智能核录、任务精准推送、工作实时监控的新形态,推动数据警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公安机关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数据开放,增强警务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公安机关与社会公众之间运用网络、媒体等形式提升宣传发动、公共服务、沟通交流的效率和质量,不断创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社会群防群治机制,调动社会公众的治安积极性。其次,以科技手段提升警务效能。围绕社区警务职责任务,加强便携式移动警务终端在实有人口管理、掌握社情民意、组织安全防范、维护社区秩序、服务辖区群众等警务工作中的研发和应用,提升风险防控、矛盾排查、动态管控和精细服务的能力水平。以推进城市大脑建设为依托,通过“互联网+警务服务”改革,拓展智慧服务范围,提升社区治理、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能力。打造智慧社区警务室,将派出所、交通、治安管理等部门承担的户证办理、咨询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向社区延伸,提升警务服务的多样化和便捷性。积极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运用智慧门禁、大数据比对、智能识别、物联网等技术,将智慧警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最小单元,不断提升智慧社区警务建设水平和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