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文化生活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诗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可以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古诗词凝结了几千年的文化精华,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依然有着重要意义,将农诗蕴含的价值发掘到乡村文化建设中,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概述及其重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在政治、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建设,形成了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环境。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村文化通常指已有的价值观、审美观,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吸收乡村传统文化精华,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将精华转变成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新文化。农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养分,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有重要价值和启迪意义。

乡村文化可以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载体是农村社会活动,通过相关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从民俗、价值观、知识结构等方面影响农村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农民的行为模式。将农民作为优先发展主体,通过乡村文化建设,不断推动农村整体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同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

乡村文化是以农民为主体不断发展凝结出的精神与价值观,乡村文化建设是通过改善农民整体素养、心理、价值观,改善乡村环境。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一切有益于文化建设的资源,农诗中蕴含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对乡村文化建设价值巨大,尤其是在认识、审美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农诗中蕴含着浓厚的农业文学,将其运用到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可以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新的内容与启示。

综上,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运用农诗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可直接地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优化农村的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诗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我国的农诗起步很早,先秦诗歌中就有关于农业、农民方面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文化,如《诗经》中有很多表现农村的诗词。随着历史的步伐,越来越多的农诗涌现,但不同时期对农诗的称谓不同,如“田园诗”“悯农诗”“农事诗”,本文统一称“农诗”。农诗内容广泛,有田园生活、农民劳作等,主题不同,取材不同,将它们运用到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有助于丰富文化建设思路与方式。

近几年,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乡村文化建设尚存在一些差距,精神文化需求也尚未完全满足。比如,一些农民自身观念相对落后,农村大量人才进城,人才流失严重,滞留的人员多为老人、儿童,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充足的富有活力的建设主体,缺乏文化建设的生机、活力、动力等。因此,围绕农诗的相关活动开展很少。

借助农诗开展文化建设的意识较弱。现阶段虽然很多大学生返乡发展,也有村官选拔,但他们没有实际有效地融入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困境。全新的文化理念难以融入、消化、影响农村固有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因此部分乡村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此外,现有乡村建设,更注重基础设施、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等,在文化管理方面较为疲软,尤其在发掘传承传统文化、农诗文化等方面的意识较弱。

面对此种情况,需要有机利用多样化建设手段,探索适宜的文化建设方式,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改善新时代乡村文化的现状,全面提升农民的道德与素养,打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宜居的新时代文化环境。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诗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借助农诗提升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的主动性

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以认同传统文化形态为前提,通过引导来重构乡村文化。现阶段很多乡村文化建设并没以农民为主体,且形式缺乏开拓性,文化建设的题材较生硬,如生搬硬抄固定模板,这种方式难以贴近农民的生活,进而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开展不畅达。因此,乡村文化建设中必须调动农民的主动性,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探索适合某一区域的文化建设方式。

有些农诗,所绘之景,所表达之情感,所揭示的思想,契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将其作为基础来提升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较高,比如杨万里《插秧歌》生动地展现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农民生产劳作紧张忙碌、秩序井然。也有很多描绘乡村生活淳朴、田园风光如画的作品,如张舜民《村居》里的“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农诗借助风景事物,描绘农村风景,让农民通过农诗看到生机盎然的农村生活画面,映衬农民实际生活,这样就可以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产生共鸣。此类诗歌相对较多,可以通过讲座、公益活动渗透。

(二)借鉴农诗中蕴含的实用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借鉴农诗建设乡村文化,还应该注重农诗中表现农村生活的实用内容,充分理解其中蕴含的现实意义,以契合乡村文化的务实之风。农诗中多有劳动画面、现实经济之类的展示,它记录农作物、动植物的收益,如蔬菜、粮食让人们远离饥饿,经济作物让人丰衣足食,农民从这些收获中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因为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衣食,与实际生活直接联系,所以这种实用性内容更能激发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比如杨万里《过广济圩三首》中的“桑畴一眼郁金黄,麦垅千机绿锦坊”,描写的是桑麻丰收麦收在望的生活场景,将它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讲解、运用、展示,可以更好地引起农民的畅想、共鸣。再如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中的“桑下春蔬满绿畦,菘心青嫩芥苔肥”,与当代乡村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借助实用性、现实性让农民在文化建设中感受生活气息,这类食物、作物、场景与百姓生活联系密切,文艺的诗句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重现美好的生活场景。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主题活动、艺术节等形式,充分利用这些农诗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从而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三)以农诗文化与现代活动结合提升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建设还需要充分借鉴农诗中所蕴含的时代变革特点,将农诗文化与新时代乡村文化充分结合,这需要在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时注重创新,利用农诗打造与时俱进的文化,改善农村民生。这包括保护农民已有文化以及加强新型农民文化培养。

随着新时代的脚步,民间传统文化逐渐消亡,如民俗、戏曲、地方剧种等,虽然在有关部门重视下,现阶段有复兴之势,但文化传承人年龄偏大,如表演中常见的是老年人,时代感元素弱。面对这一情况,可以充分借助农诗中蕴含的时代性来开展文化建设。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多角度描述农村的真实情况,“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综合表现农家的苦与乐,从农民的眼光解读农村生活。事实上,田园诗人多是身在村野,心系天下,他们诗作中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将农诗中的时代印记借助多种文艺活动形式体现,在保护农村地域性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展现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农村生活场景,这也是从时代角度提升农村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为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借助农诗建设乡村文化提供全新思路与路径。

农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描绘了浓郁的农村实际生活画面,借助农诗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不但能更好地激发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可以将农诗记载的资源、蕴含的价值,有效地应用到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助力乡村振兴。(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张小华)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