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百年练就“青春抗体”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年发展研究院院长,惠园特聘教授,博导,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廉思 

一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2022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春力量一经觉醒,先进思想一经传播,中华大地便迅速呈现出轰轰烈烈的革命新气象。”一百年栉风沐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已经成长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更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

如同青年一样,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正当年华,青春洋溢。回溯中国共产党愈久愈年轻、愈久愈旺盛的政治生命力,我们不禁想问:作为一个百年大党,究竟是什么基因与力量,让她能够跨越时空,一直敢于并善于引领社会中最具创造力、也最具冲击力的青年群体?如果这个问题不探究清楚,那么也就无法回答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另一个问题:复兴伟业,征途如虹,未来30年甚至更长时间,党如何才能芳华常在、青春永驻,如何能够继续保持对思想最为活跃、行动最为迅敏的青年群体的长久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抗体”构成了激发、驱动和维持政党肌体生命力的内在力量

如果我们把一个政党视为一个生命体,一百年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实在不算短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仅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发展了下来,而且生命力更加旺盛,后发力更显强劲。对我们党来说,始终保持着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已不仅是一种客观需要,而是成为内在自觉。那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永葆年轻状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支撑中国共产党不断革新且决定政党生命力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核心要素应当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这种核心要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而且是现代政党所共有的一般特征,但同时这种要素在中国共产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相较于其他政党而言,由于独特的制度设计、成长经历和历史积累,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这种核心要素更为成熟和强大,且仍在不断完善和进化。这种核心要素类似于生命系统的“抗体”,人人都有,但有的人更健旺、更显著,自然也就更年轻、更勃发。

面对人类社会政党兴衰更替的历史图景,许多人都希望找到永葆组织生机勃勃的“抗体”,并从不同视角给出了不同答案——科学先进的理论武装、鱼水情深的群众路线、永不懈怠的学习精神、固本强基的组织建设、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这些观点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党历经百年不衰的原因。但笔者在此要提出一种理解政党生命力的新视角——青年。本文的预设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的核心要素在于整合并引领青年这类特殊社会群体的能力。

青年是伴随着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出现的现代性概念。近代以来,青年以其超前的价值理念和特殊的行为逻辑牵引着经济社会发展、催化历史事件的发生,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可以说,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后劲”,只要青年一代成长得快、发展得好,国家的前行就有潜力和底气。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与青年的关系,就构成了一个政党必须慎重处理的重大课题,而掌握了青年运动的规律,与青年群体建立起可靠有效的链接,则可以让一个政党拥有面向未来的自信和能力。由此可见,整合并引领青年,不仅是一项要求极高的政治艺术,而且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青年抗体”构成了激发、驱动和维持政党肌体生命力的内在力量。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中,从对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到运行机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青年工作方法和青年工作队伍。一批批优秀青年的加入,也让我们党更加鲜活,与时俱进,永远奋进。我们党犹如青年一样,始终怀揣伟大梦想,始终保持“赶考”心态,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青年,尽心竭力地回应青年关切,把解决青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同时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始终注重发挥青年的作用,及时把青年的“新点子”和“好创意”用于工作实践,牢牢把握住青年运动的方向,久而久之,自身生长并锻造出一种足以抵抗衰老的基因,笔者将这种基因称为“青春抗体”,它构成了激发、驱动和维持政党肌体生命力的内在力量。

从生命力的视角来看,政党不仅是一个政治意义上的组织,也是一个生命体意义上的组织,而作为一个生命体,最突出的显性指标就是“活力”。活力是一种欣欣向荣的能量,是进取的、充沛的、持久的发展态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焕发着生机活力,拥有无比强大的行动力、持续力和革新力,这种活力的焕发与中国共产党内蕴的“青春抗体”高度关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青春抗体”激荡着“头可断、血可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激情和战斗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种“青春抗体”内化为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建设新中国的创业精神和开拓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种“青春抗体”镌刻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无畏闯劲和变革勇气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种“青春抗体”迸发为挺进国际前沿、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具备了强大的“青春抗体”,才使得自身历经百年洗礼,虽然从“幼年”走到“成年”,从“幼稚”走到“成熟”,但依然充满朝气和锐气,依然涌动着青春的气息。

具备了强大“青春抗体”的政党,就进入了一种新的状态——“青年态”。处于“青年态”中的政党,组织活力会永续存在,并可自我更迭精进。“青年态”是对一个政党状态深层次结构的抽象表达,处于“青年态”的政党能不断融合吸纳新兴社会力量以维持政治秩序、不断整合盘活新的政治资源以增进公共福祉、不断凝聚提炼新的社会共识以实现全面发展。纵观世界各国政党,中国共产党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青年态”政党,这不仅集中体现在一百多年来在接续奋斗中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上,而且鲜明体现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依旧傲然挺立、活力依旧上,更为深刻体现在我们党具有的革故鼎新精神,及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勇于自我革命上。可以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就是中国共产党“青年态”强大生命力的生动写照。

“青年态”政党的领导优势和组织特质

“青春抗体”由哪些元素组成?“青年态”政党应当具备哪些特征?我们可以从一个组织的内部结构状态和演化发展趋势进行剖析。首先,这个政党要拥有一定比例的年轻党员,且注重从先进分子中发展年轻党员,这是政党生命力的直观表现和显著标识;其次,要源源不断有新的成员愿意加入,并且经严格挑选才能够进入组织,这是政党生命力的造血补新机能;再次,优秀成员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脱颖而出,有较为顺畅的向上流动通道,这是政党生命力的动力源泉;最后,组织内的成员有施展才华的舞台,能够依靠组织实现个人梦想,并通过所作所为和实绩成就感召更多的青年靠拢组织,这是政党生命力的辐射带动和外部影响,这四个维度构成一个相对完整且良性循环的政党生命力分析框架。

由此,本文将从青年党员的人数与比例、后备队伍的吸纳与录用、年轻干部的遴选与发展以及青年人才的空间与平台四个维度对一个政党的状态展开分析,这四个维度分别涉及党组织的人口结构、党的后备队伍建设、领导层的选拔机制,以及各展其才的制度设计等方面。如果说党员构成、后备队伍、遴选机制这三个维度主要针对党组织本身,那么施展空间则延伸到党能否调动自身因素与外在环境进行能量转换和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合力,更好地担负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第一,青年党员的人数与比例。青年是群众中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青年的发展影响着不同政治力量的走势,如果我们用发展的、历史的眼光来看,青年“跟谁走”,未来就属于谁。一个政党的生命力,从来都和青年相联系、共命运。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是党的生命力基础。党员人口结构是政党生命力最为显著的标识。党的肌体是否活力充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青年党员占全体党员的比例。中国共产党绝不会允许让自己从一个老资格的党蜕变为一个老年的党,优秀青年只有更充分地被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我们的党才能更加生机盎然、更加坚定有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就是一个为崇高使命而奋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远大理想和崇高使命天然对青年具有无比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国共产党本就是由一批热血青年创立,党的青春基因与生俱来。在长期的奋斗岁月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优秀青年入党工作,把青年当作自身发展壮大的生力军。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数据,截至2021年6月,我国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而今,青年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发展党员的主体构成,也必将成为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大量新鲜血液的加入,党的肌体才能“常换常新”。同时,这些新鲜血液,也带动更多老党员不断突破自我,践行初心使命。青年党员用行动证明了从“永远奋斗”到“永远年轻”的时代语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的队伍中始终活跃着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精神的青年人,这是我们党历经百年风雨而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后备队伍的吸纳与录用。在当代中国政治结构中,共青团被誉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广大青年在思想上研修共产主义理想、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党的事业如果没有青年的支持和参与就不可能发展,党的事业如果失去了后备军的补给和追随也难以壮大。共青团的青年人口属性,正是要保证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的政治角色。当然,在现实中,并不是所有青年都具有先进的觉悟,都能自觉接受党的理念,需要我们党从广大青年中遴选思想积极者到后备队伍中进行培养,将其中优秀分子输送到党内,发展成为共产党员。共青团为党源源不断从青年中吸纳先进分子、实现党与新兴力量的有机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共青团建立的初衷,正是为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1928年7月,党的六大提出,团应当经常供给党以必需的积极分子。1949年4月,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青年团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事业,培养出千千万万有高度政治觉悟又有坚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的革命后备军,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各种工作岗位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新时代,共青团员的数量上升至2021年年底的7371.5万。进入新时代,“团员推优”更是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主要渠道,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均超过80%,中国共青团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录用的一个特殊途径。

服务党的生存发展,是对后备队伍的政治要求,也是后备队伍的立身之本。这种组织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共青团的职能必须要能充分体现我们党的根本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党是中国共青团的母体,忽视了这个母体,共青团生存发展的基础就会动摇;脱离了这个母体,共青团就不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后备军的要求更加深刻和系统,增强“三性”(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四化”(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一系列要求的提出,也让共青团在深化改革中不断突破自我,愈发坚定地履行好后备军的职责和使命。

第三,年轻干部的培养与选拔。信任并大胆使用年轻干部,是一个成熟政党智慧和勇气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用“命运”和“福祉”来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重要性,他指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年轻化”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尊重年轻干部成长规律,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建立常态化的培养选拔机制,让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始终保证年轻干部向上流动通道的公平和顺畅。

顺畅的流动通道能使组织成员获得更多的激励,相应地,组织成员也会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流动通道是对成员既有能力的认可和对未来潜力的激发,组织内部要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流动通道,让“庸者”产生“居安思危”的危机感,让“能者”保持“奋发有为”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组织形成追赶超越、人人争先的局面。

正是因为认识到年轻干部对干事创业的渴望以及流动通道对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党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从数量、质量和机制上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提前布局,形成了一系列党管干部,尤其是党管年轻干部的重要经验,确保年轻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成长和晋升。不可否认,年轻干部知识储备新,思想灵活,敢拼敢闯,但有时候也会急躁冒进、急功近利。党深刻认识到年轻干部成长中的优点和问题,坚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强化实践导向,采取“蹲苗式”、多岗位、递进式等方法,让年轻干部多到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经风雨见世面,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本领,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增强担当。一百年来,年轻干部争当党的事业的促进派和实干家,为推动国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第四,青年人才的平台与空间。青年人需要展示自我价值、实现人生抱负的平台。为青年人才创造机会、搭建舞台、给予帮助,是一个政党是否重视青年、能否吸引青年的重要因素。从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突出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党以爱才的诚意、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团结和带领一代代青年人才书写了百年大党的恢弘画卷、奏响了民族复兴的铿锵乐章。

青年时期是创新创造的黄金时期,但青年时期的人才往往没有大名气和大资源,有的青年人才由于缺乏平台和空间,最终埋没在默默无闻之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投资青年人才成本大、风险高、周期长,对一个政党的决心和勇气提出了极大挑战。敢不敢破除资历、出身、门槛等种种限制,大胆发掘青年人才,勇于启用青年人才,给青年人才更大的舞台,是对一个政党政治远见的直接考验。从组织自身发展来讲,给予青年人才充分施展的空间,一方面可以维持组织人力资源的稳定,避免稀缺特殊人才以及对组织有重要价值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组织的发展始终位于“快车道”,增强组织对外部的吸引力,提升外部人才对组织的关注度。

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我们党广开进贤之路,创新识人育人方法,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广纳精英,育才造士,众多青年人才自发集聚到党的周围,形成了一系列党管人才、尤其是党管青年人才的重要经验。党始终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适其时,用有所成,加强对配备需求和人才储备情况的分析研判,不断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党支持青年人才“揭榜挂帅”冲锋在前,让青年人才在重大项目中发挥领军作用,及时为青年人才提供项目课题等方面的系统支持,帮助青年人才走好事业发展“头几步”;党着力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成长环境,切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让青年人才能静下心、沉下心来干事创业。一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不同时期青年人才的向往之地、荟萃之地和成就之地,“天下英才纷至沓来,百年大党英雄辈出”已经从愿景变为现实。

“青年态”政党引领青春中国,开创人类政党组织发展新境界

“青春抗体”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政党生命力的新视角。一个政党,无论其历史多么久远,无论其经历过多么重大的挫折和考验,只要具备上述四个要素,她就依旧充满朝气、富有活力、向上生发。纵观历史上政党的兴衰可以看出:一个政党的锐气,始于青年党员的加入;一个政党的未来,始于后备队伍的壮大;一个政党的先进,始于年轻干部的奋进;一个政党的强盛,始于青年人才的聚合。一个政党的活力,无关乎其成立时间的长短,关键在于她是否蕴含有四位一体的“青春抗体”。

“青春抗体”揭示出政党与青年的辩证法。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体原子化的存在和个体自主性的增强,但这种自主性的提升并不等同于对组织寻求安全感和获得感的需要性在降低。组织任何一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组织内成员的参与和支持,而成员个体的意愿达成,也同样离不开组织的保障和支撑。个体与组织的辩证逻辑意味着青年与政党之间是双向度的“互动—建构”或“反馈—成就”关系。自1922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发展走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始终高度重视青年的作用,不遗余力地从上述四个要素发力,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的政治优势和价值取向,也使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其他政党难以企及的“青春抗体”。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抗体”是与生俱来的,是历久弥新的,是在伟大事业和伟大斗争中孕育和铸就的,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得到再次锻造和提升。

第一,以与时俱进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力。只有思想上的认同,才是内在的和持久的,如果没有在精神世界构建起共同体,一切物质上的改善都将陷入功利主义的窠臼,最终也将因无法满足更多的利益而丧失领导力。青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作为“青年态”政党,中国共产党有如“信仰导师”,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引导广大青年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第二,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始终保持对青年的事业感召力。使命感和责任感会让人超越功利考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用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和冲锋在前的实际行动感召青年、激励青年。作为“青年态”政党,中国共产党有如“复兴使者”,以攻城拔寨的作风、持之以恒的干劲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引导广大青年不做旁观者,不当局外人,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第三,以深厚真挚的为民情怀,始终保持对青年的组织凝聚力。作为群众的一部分,青年只有被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地凝聚群体意志、汇聚群体力量。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为民情怀影响着广大青年,使他们从心底里认同和信赖中国共产党。作为“青年态”政党,中国共产党有如“组织能手”,带领广大青年把“小我”融入“大我”,在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以善作善成的能力本领,始终保持对青年的政策服务力。如果思想理念不能转化为对青年成长的实际帮助,党的远景目标就犹如空中楼阁。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关心青年,爱护青年,不断完善制度保障,帮助青年书写人生华章。作为“青年态”政党,中国共产党有如“慈爱母亲”,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一系列政策举措,为青年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为青年干事创业、追梦圆梦创造条件。

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青年运动的一百年,锻造出还年驻色的“青春抗体”,始终保持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力、事业感召力、组织凝聚力和政策服务力,将政党“青年态”内蕴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成功地将组织的“生命力”与“永续力”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人类政党组织发展的新境界。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