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利县富民的经济优势

2022年3月13-14日,我随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的有关专家一起赴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调研“两山”理论实践成效。调研组先后实地调研了高唐镇常口村、经济开发区、龙栖山自然保护区、金森集团和国有林场,详细了解了乡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林业碳汇核算与价值转化、森林康养小镇建设等情况,并与将乐县委县政府及有关委办局干部座谈交流。两天的专题调研行程紧凑、内容丰富,立体鲜活地展现了将乐县在县党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一任接着一任干,二十多年来努力践行“两山”理论所取得的成果。

将乐县地处武夷山脉东南麓,闽江支流金溪中下游,属于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山清水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里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的孕育地和发源地之一。2018年获得全国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和2021年荣获第五批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称号。

该县立足县域自然优势条件,探索发展生态适宜的特色产业,以特色生态农业、低碳循环的轻合金产业链、精深加工的竹产业、林下经济与林业碳汇管理、水上运动等多种方式,一二三产业齐发力,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9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0.08%,三次产业年均增长分别为4.5%、15.3%、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3%、9.1%。近五年来,将乐县人均GDP与福建省和三明市基本持平,人均可支配收入略低于全国平均值,与三明市基本持平,在全国已获命名的第五批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地区中,将乐县人均GDP和生态环境指数(EI)高于全国平均值,远高于前四批创建地区组内中位数,初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将乐县有效践行了“两山”理论,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利县富民的经济优势,其经验具有典型性和可推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促进生态产品价值保值增值。以金溪百里画廊为轴,实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河道采砂整治、水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小水电,全覆盖自动监测调控生态流量,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河道恢复了昔日鱼翔浅底、溪水潺潺,形成了山水交融的美丽画卷。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通过“县聘、乡管、村用”方式,设立森林保护员、河道专管员、乡村垃圾管护员等三种生态公益性岗位,带动千余名群众稳定增收。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点绿成金的功能,不断挖掘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在福建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将乐县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注重走产学研道路,积极研发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产品。福建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以竹资源为原料提取生物质,研发和生产高值化的生物质活性剂、纤维素系列功能材料和生物质颗粒燃料等多种精深加工的毛竹衍生品。福建炭都科技有限公司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竹炭板材(基材板和墙板等),其各项性能均优于传统建材,而且具有独特的吸附甲醛、TVOC,屏蔽电磁波、防潮等性能。

三是推动生产要素下乡,为生态保育区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富裕输入不竭动力。通过实施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将乐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开展“绿盈乡村”金融服务、云端认养等多种方式,推动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下乡。农行三明分行为解决常口村无物理网点提供金融服务,农行将乐支行在常口村布置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为村里农行、商户提供“家门口”的金融服务;深化绿色产业链的金融支持,不断挖掘国家地理标志、林权、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排污权、碳汇价值等生态权益的金融属性,不断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打通乡村产业振兴的“金融通道”。目前,全县已完成推行林票改革75个村,发放林票总金额2376万元,村民变股东,增加了村民财产性收入,受益村民4.6万名。在扩大普惠林业金融产品“福林贷”“快农贷”的基础上,推出乡土科技特派员信用贷款、生态公益林、天然林补偿收益权质抵押贷款,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增加了融资渠道。截至目前,新增林权抵押贷款1894.5万元,抵押面积0.47万亩;各类普惠林业金融贷款覆盖全县115个村,累计发放贷款17392万元,受益林农1358户;已为23名乡土科技特派员授信11672万元,余额1604.62万元,今年累计发放331万元;完成全国首笔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100万元。

四是探索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生态产品保值增值构建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恢复性司法实践。在传统发出补种令、管护令的基础上,探索从森林延伸到水流、矿产、野生动物资源等领域,充分运用碳汇认购从宽机制,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县人民法院与乡村合作,利用收取的复绿保证金及碳汇金补植林木,对将乐县域内因犯罪失火罪、盗伐、滥伐林木罪、污染环境罪等的被告人,与县司法局合作,分期分批组织赴管护基地开展绿色公益劳动,利用收取的生态公益金,开展水域增殖放流。2022年3月,在审结、办结因过失引起森林火灾、非法私设鸟网捕获野生动物两起案件中,两起受案人员主动赔偿173900元,通过认购林业“碳汇”方式,认购碳汇量523吨。精准落实保护责任,利用河(湖)长制综合指挥平台,实现县域内水流域组织管理体系全覆盖,并在7个乡镇开展河长办标准化建设,在兑现省市考核奖励金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核拨137.2万元“以奖代补”管护资金和50万元办公经费。林长制工作在三明市考评第二名,

五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夯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全民行动基础。推进联村党建,妇联推动“美丽庭院”,建立村民议事、村规民约和“创十星评十户”评比激励等多种机制,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两山理论实践氛围。

(作者:殷培红,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生态部主任)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