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牢牢把住“国之大者”粮食安全底线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调动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多措并举端稳筑牢中国人的饭碗。

【关键词】粮食安全 国之大者 耕地红线 种业振兴 大食物观 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D622 【文献标识码】A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这一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邃把握,高瞻远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决贯彻。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同时,当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求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做好稳产保供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切实抓好粮食生产与供给作出科学部署,立意高远、指导精准。面对新形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是进一步强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提振了面对复杂局面的底气和信心。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之大者,是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长远、事关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历史眼光,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坚定决心,必将凝聚全党全社会重农抓粮的磅礴力量,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坚。

二是进一步坚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力,增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政治自觉。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粮食取得十八连丰,产量连续7年维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了483公斤的历史新高,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是,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我国人多地少水缺,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紧,农业技术装备支撑不足,加之一些地方出现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受去年罕见秋汛影响,超过1.1亿亩冬小麦晚播,夺取今年夏粮乃至全年粮食丰收压力巨大。同时,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国际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近期俄乌冲突导致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向我国传导风险加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将指引全党全社会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自觉,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上体现时代担当。

三是进一步明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并从压实责任、保护耕地、科技创新、树立大食物观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找出粮食安全精准破解之道,打开粮食稳产增产之门,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调动政府重农抓粮和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准确把握新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要义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核心要义。

其一,始终坚持靠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无论乡村如何振兴,无论农业如何现代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安全的食物,以确保大家能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始终是农业最基础的功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要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能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这意味着对于粮食安全既要算好经济账,更要算好政治账、长远账,要把自力更生、独立自主作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主基调,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更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的,“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要牢记我们在粮食问题上的多次深刻教训,一旦滑坡,恢复难度极大。特别是1999年—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经历重大波动,年产量骤降,花了整整5年时间才扭转连续下降局面。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坚持底线思维,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其二,始终坚持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刚性增长,食物消费峰值还远未到来。另一方面,受制于水土资源禀赋约束,我国粮食高位增产、高位护盘的压力不断加大,粮食稳产保供的能力基础仍不稳固。抓好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一刻也不能停,丝毫也不能松。然而,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粮食生产重视程度下降、抓粮产粮积极性下滑等问题,导致粮食主销区产销缺口不断增加,部分产销平衡区加速向主销区滑落,粮食生产的重任越来越压到主产区省份身上。这种不好的势头,必需坚决地遏制住。从全国来看,13个粮食主产省份中,常年粮食净调出省已减少到仅剩6个,粮食生产越来越向少数省区集中;7个粮食主销区省份和11个粮食产销平衡区省份的粮食平均自给率不断下滑,主要靠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江西等粮食净调出大省来补充。但是,主产区抓粮吃亏问题非常突出,不利于粮食持续稳定生产,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在财政收入层面,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11个产销平衡区平均水平和7个主销区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讲,切实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长期可持续的粮食安全,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无论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谁也不是旁观者,粮食安全责任要一起扛,绝不能推诿塞责或把希望放在调运和进口上。围绕粮食安全,该负的责任必须扛起来,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许掉。

其三,始终坚持严守耕地红线,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基。耕地红线不能践踏,保护底线不能突破,守住了耕地红线就是守住了安全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土地是粮食生产保供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2021年公布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2亿亩,相比10年前的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时,已经减少了1.1亿亩。此外,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质量总体不高。全国拥有可开垦耕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的空间已十分有限。耕地中有约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占比有待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很大空间,仍处于城镇化上升阶段,保护耕地的压力依然非常大。必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农田就是农田,也必须是良田,既要保证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又要努力在今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对此,要杜绝在耕地上东折腾一下、西折腾一下的问题发生,决不允许任何人在耕地保护上搞变通、做手脚。

其四,始终坚持向科技要生产力,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科技。农业生产机械化,农技水平提升,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育种能力建设等,凡此种种,都需要向科技要生产力。特别是需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在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生物育种产业化等方面下苦功、务实功,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可以完全自给,但在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方面,仍未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部分粮食品种和其他农作物,例如,玉米、大豆单产水平相对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一些蔬菜品种种子,从国外进口比较多。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物育种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原创不足、重大产品迭代升级滞后、生物育种创新活力不足、生物育种组织体系和机制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能力尚未形成等,导致突破性、创新性品种少,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研究不足。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粮食安全基础更牢靠、更可持续。

其五,始终坚持树立大食物观,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健康”。注重膳食营养搭配,从粗到细再到粗,数量从少到多再到少;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反映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保障好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肉盘子”“奶罐子”,就是要坚持树立大食物观,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要拓展食物资源开发途径,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也要看到19亿多亩耕地之外,还有42亿多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约3.5亿亩湿地和1.33亿公顷大陆架渔场,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挖掘食物开发潜力,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多措并举端稳筑牢中国人的饭碗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建立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长效机制,实现耕地保数量、提质量、扩增量、严用途。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是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命脉。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二是加大排查力度,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摸清耕地“底数”,定期进行监测评价。三是结合基层实际,分类处置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建立规范耕地占补平衡,避免“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四是着力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和产出能力,强化耕地污染科学监测,运用适宜的治理措施修复耕地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地力提升。东北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要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让黑土地重回绿色和健康。五是积极扩大耕地增量来源,科学利用盐碱地,加快培育推广耐盐碱作物和品种,扩大粮食种植空间;抓紧修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因地制宜、分类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用途,强化用途管制各项举措。

第二,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升级,支撑引领农业产业变革和迭代升级,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自主创新、安全可靠、高效应用。科技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要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打好种业翻身仗。一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特别是在生物合成、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基础性、颠覆性、关键共性和前沿引领技术方面,要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奋力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二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研绩效考评机制,实行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和分类科学评价,进一步建立健全成果转化奖励激励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深化产学研融合创新和多元协同育人,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精准对接。三要大力推动新农科力量建设,更加重视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面向高水平现代农业培育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数量充裕、本领高强的创新人才队伍。四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围绕优质水稻、优质小麦、玉米、大豆、白羽肉鸡、生猪等核心种源,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五要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完善品种审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要全方位实施国家种子安全战略,营造稳定的种业市场环境,培育种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和国际种业大数据中心,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全面树立大食物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品种多样、来源广泛、布局适宜、供求平衡。树立“大食物观”的本质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农、林、牧、渔等产业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化农业产业现代化技术配套,推动设施农业、植物工厂规模化发展,突破农业时空和资源的物理瓶颈,拓展农产品生产来源,实现均衡供应。因地制宜,立足国土资源禀赋,开拓和丰富“饮食地图”,优化食物生产体系,构建粮经饲、种养加、农牧渔协调发展的食物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避免盲目种养和同质化重复竞争。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扭转部分品类供过于求,少数品种过度依赖进口结构性失衡的局面。做到食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挖掘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和森林、海洋食物资源潜力的同时,必须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安全,少排污,多增“绿”,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资源永续利用。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安全稳定的进口食物供应链,形成协调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食物有效供给和多元化进口的大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推动实现全民营养健康,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不断提高国家粮食安全治理效能,促进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立法修规,强化责任落实和监督考核,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实现上下贯通、横向协调、内外循环互动。国家粮食安全治理的思路,既要“开”增产保供之“源”,也要“节”铺张浪费之“流”。一要以良法促善治。在健全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中,应更加重视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执法督查和监管体制。二要落实党政同责。把粮食安全作为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一把手”工程,党委和政府一起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规范化、可操作的举措,配套制定考核办法和“长牙齿”的硬措施,引导各地形成重视粮食安全的决策和行动自觉,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节粮减损工作。从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推进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尤其要狠刹食物浪费之风,从餐桌抓起、从每个人做起,树立节约观,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四要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推动打造建立全球粮食安全合作治理的新平台、新机制,积极参与和引领全国农业贸易与投资规则的制定,有效嵌入世界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着力打造全球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

第五,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拓展粮食产加销增值空间,让农民在价值链上分享更多增值收益。种粮的收益是决定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的关键因素。只有政策的“底”托得牢、市场之“手”用得好,让农民种粮有支持、卖粮有保障,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种粮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大国粮仓才能越筑越牢。一是打好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组合拳”。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继续改革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粮食收储调控相关制度改革,促进粮食顺畅高效流通,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二是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变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为“抱团致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种粮、种好粮。三是加快发展市场化、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让科学、精准、高效、轻减的生产技术进村、入户、到田。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物耗、增加收益为导向,打通服务种粮农户“最后一公里”,通过订单粮食、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等方式,让农民种地更加省心、省钱、省力。四是促进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粮农产业化经营积极性及分红收益。重点培育各类粮油专业合作组织,加强粮油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和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公司+粮油购销企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增强粮农参与度和获益能力。五是加快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推动稳产与增收互促共进。注重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收储、贸易、消费的全产业链布局,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同时,更加强调就地收储和加工流通,重点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粮头食尾,接一连三,融合发展,打造粮食产业集群,提升粮食产业链价值,让主产区和粮农分享更多收益,破解“越产粮越穷困”的难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责编/谷漩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国之大者”   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