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树立大思政观,实现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思政实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三年来,思政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立德树人作用更加凸显,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思政课进入了全覆盖发展的新阶段。新征程上,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教师要一起发力,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要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特殊的功能,是显性课程,应有惊涛拍岸之势,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其他各类专业课程是隐性课程,要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点”的相互融合与切入,譬如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在课程教学中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教书与育人并行,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全力推动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五个思政”共同发力,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譬如,武汉大学汇聚全校之力共建思政课,12个学院,120个教师联合集体备课,对7000名本科生开展分众式协同授课,促进实现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相互支撑、相互协同的教学氛围,“同向同行”,思政课走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出圈”。

思政课与“大思政课”要紧密融合。思政课通常指在课堂上讲的思政课,大思政课是指社会生活中的、课堂外的思政课元素。课堂上的思政课也要“走出去”到社会生活中来讲,社会上的引路人也要“请进来”到课堂上来讲,这就是思政课与“大思政课”的紧密融合。善用“大思政课”必须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基本追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各级大赛和志愿者活动,采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全方位无缝对接,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三峡大学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过分依赖网络新媒体的情况,教育学生认识到“足不出户”获取“网上资料”的局限性,并采取录制微视频的新方式来激活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走进现实。在实践中深化选题,树立群众意识,在倾听每一个个体声音中有效剖析社会问题,更好地掌握理论,并内化为价值判断与情感取向,坚定信仰。

思政课教师要做“学网懂网用网”的行家里手一方面,要坚持“六个要”“八个统一”守好课堂主阵地;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新媒体新技术,做好网络思政。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等是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学生在哪里,思政课就应该覆盖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也提出“重点建设一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譬如三峡大学在微信、B站、抖音上开设的公共平台就在学生中“圈粉”。这是积极发挥学生掌握的新技术优势,用他们在社会“大思政课”上创作的作品搭建起新的“大思政课”,实现课内的“面对面”与课外的“键对键”良性互动,通过“线连线”实现“心连心”,让学生在你来我“网”中实现创新聚力的育人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直播或者录播开展“空中课堂”,譬如,上海市教委“试水”音频思政课,1天听众量超过课堂40年,让思政课再次“出圈”,从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最方便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者:刘咏燕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