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经济大家谈 | 为经济稳健前行提供财政政策保障

经济大家谈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杨志勇

近年来,我国通过对财政政策工具的优化,实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减税降费政策,以及其他减税降费政策,在促进“六保”“六稳”目标任务的落实上,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旧政策的延续,还是新政策的出台,都是如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财政政策的效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前行提供重要保障。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保障作用

中国经济韧性离不开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支撑,因此,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也应以国内市场高效运行为重点。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要建立起更加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让旺盛的市场需求得到充分释放、让市场供给充分有效。消费升级换代是当下国内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这对高品质商品供给也提出新的要求。眼下,我们需要提防高品质商品断供的风险,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商品。对此,需要从消费市场、供给市场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内部市场共同发力,提供财政政策保障。

从我国财政政策实践中汲取智慧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持续性前提上。财政政策依托于财政工作,如果缺乏对财政正常运行态势的把握与理解,就难以真正了解财政政策。只用赤字率的高低来判断财政运行状况是远远不够的。要追求更高水平的财政运行,则需要处理好积极财政政策平衡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丰富的财政政策实践充分说明了政策选择必须与体制机制紧密联系,只有加快全面深化改革,财政政策保障作用的传递才能更加顺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公共政策的合力才会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构建财政政策新理论,为财政政策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现实的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财政政策理论。新的财政政策理论的构建,涉及财政政策常态化等问题。财政政策有扩张、紧缩、中性之分,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在未来还会有新表现吗?扩张、紧缩、中性与经济周期紧密联系,而未来经济周期变动还会和当前一致吗?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周期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货币政策怎么与财政政策配合还有很多新问题需要面对。

时至今日,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已经超越“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简单操作模式,必须跳出松紧政策单一维度选择思路。让宏观经济政策更好的持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经济稳健前行的目标下,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优化现有财政政策为切入,更好发挥财政政策保障作用,并形成公共政策合力,让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各个层面都动起来,共同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或是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工作的重点。同时也应认识到,这一需求并不是传统财政政策理论可以实现的,需要创新发展出更接地气的新财政政策理论。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这意味着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需要达到更高的水平。经济政策走向的选择,需要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充分把握之上。从本质上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本来就是随着短期经济形势需求变化而作出调整的。宏观经济形势变了,经济政策就要有相应的变化,加之开放经济体制所遇到的新挑战,让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更加困难。这无疑都需要新的理论研究支撑。

宏观经济政策基于经济体制,也基于宏观经济治理格局。好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好的宏观经济治理格局能有效减轻财政政策选择时可能面对的压力,减少政策误判的成本。相应地,有效的货币政策同样会减少货币供应量选择的误判。总之,新的财政政策理论应能厘清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并为明确财政政策保障作用发挥过程中货币政策合理定位提供充分且科学的理论依据。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