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明史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意义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述,指引我们看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明史意义,现代性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为新时代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根本精神指明了方向。一是中华文明的生命观和历史追求;二是中华文明的学习精神和融合能力;三是中华文明的义勇精神和群体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准确领会中华文明的“根”和“魂”,才能真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于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伟大意义,并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中华文明 根本精神 现代彰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文明新形态,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承和创造弘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文明史意义,就是把中华传统文明的“根”和“魂”,通过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在现代世界彰显了出来。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一个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诸多文明的统一体,其中精神文明是其核心内容,但由于学派众多,典籍浩繁,人们很难精准把握这一文化传统之中优秀的、根基性的内容,常有舍本逐末、以偏概全、得小失大的曲解甚或误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列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在当今时代准确把握中华文明根本精神的必要性和思考路径,为中华文明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引,有利于我们秉要执本,取精用宏,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根于天人一体之仁的生命意识和历史追求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从未间断且绵延至今的文明。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但始终实现了旧邦新命、璀璨重生,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就在于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坚韧行动。中华文明的生命观建立在对天人之际的洞察上,认为人的生命来源于天地自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落实和呈现天地之道,而“天地之大德曰生”,即天地最伟大的德性是生养和发育世间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性,这勃勃生机的“天地生物之心”落实到人心,就是“仁”,“仁”是人的“天性”。这种“仁”道生命观,成为中华文明几千年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塑造个人生命、群体政治、人伦生活和社会历史的重要精神力量。

“仁”的内涵是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凝聚着中华文明对人心和生命的理解和洞察,体现了中华文明根本的独特性。“仁”是生命与天地合德的内在生机,是涌泉一般爱的力量,是活泼泼的明觉,是暖洋洋的温情。这种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突破了不同种族、国家、宗教等界限,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和一体的,“仁者爱人”,就是要实现自我和他人生命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文简称《决议》)开宗明义就指出,“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根本利益、国家前途命运乃至全人类的福祉放在心间,这样的初心使命和理想信念,正是“仁”道生命观在现代的鲜活体现。

中华文明对于生命的理解是“本天”的,而“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至公无私,人在天地之间就全然平等,这种生命观使中华文明又具有了世界普遍性意义,这就是中华文明“天下一家”的信念。中华文明的“天下观”,是其生命观在社会历史层面的落实,认为人不分老幼贫富,国不分大小强弱,在人格和国格的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天下观”超越了民族国家和地理边界的限制,表达的是对一切人类和民心的关切和责任。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中,重要一条就是“坚持胸怀天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这种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坦荡胸襟和责任担当,正是中华文明“天下观”的现代体现。同时,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这是荣耀过往的历史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又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这是放眼未来的历史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正是基于深刻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追求,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基于身心内外之和的学习精神和融合能力

为了实现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中华文明对于学习的推崇可以说举世罕有其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成为了中国人的座右铭。中华文明重学,“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对学问和知识充满热情。“学不可以已”,终身学习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同时,中华文明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为己之学”,即超越功利的、纯粹的学习,这是真正为了探索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而下工夫学习,是一种真正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学习态度。“为己之学”的始点和基础,就是要实现身与心的和合,这方面儒、释、道三教都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其中的枢要则为“养气”:“气”流通于有形之身和无形之心之间,是和合身心的关窍。儒家的“养吾浩然之气”、佛家的“心息相依”、道家的“一气周流”等,都是在表达以“气”贯通身心的工夫。

不只重学,中华文明还建构了严谨的学习步骤和方法。学习之首要的和根本的要务,不是知识的丰富和才能的提升,而是生命的完整和道德的充实;只有“以修身为本”,从自我做起,实现了自我身心的和合之后,接着要实现自我和他人、和社会、和天地自然的和合,最终“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才能够推己及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实现“明明德于天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这是对中华文明学问真谛的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就是高度注重学习的政党,中央政治局定期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学习,一直是我们党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而不断制胜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的有效方法,党的百年奋斗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中华文明重学,更是善学。大同之治“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的实现,就是要在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天下的和合,这就体现了中华文明学习精神的一个重要特质,即其强大的包容性和融合能力。五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首先实现了本土诸子百家的融合,自两汉以来又实现了异域佛教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这一广大而精微的文明格局之下,既不曾有唯我独尊的固步自封,也不会有“文明冲突”的尖锐对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积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真正彰显了中华文明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能力。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气质。”

源于真情实意之勇的行动意志和群体力量

中华文明热爱真知,求取真知,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最后,总是要落实为“笃行”;若是不愿或不能最终落实为行动,就不是真知。笃行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日新其德,只有实现了自我生命的革新和跃升,才真正有能力去改善他人、革新世界。《决议》中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一百年来,党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身作则,真抓实干,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真正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中华文明认为行动是必要的,更是必然的。一旦天人一体之仁在内心开显,国家民族之爱、人类同情之心,就会不可遏抑地油然而生,就会必然地产生“以天下为己任” “仁以为己任”的情怀和担当。仁人君子,都是突破和超越了个人私利的人,他们“以百姓心为心”“视人犹己”“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他们和百姓情意相通,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仁爱之心,以民为贵,为民造福。这种发自内心的义勇精神,不是出于求取回报的功利性目的,而是发自真情实意的一腔深情,不自欺,不偏邪——这就是中华文明极为标举的“士”的精神:“士志于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以仁为己任,日新其德,坚毅卓绝,鞠躬尽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剖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怕牺牲,浴血奋斗,真正在现代彰显了中华文明“士”的品质。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士农工商组成的四民社会,察举制、特别是科举制等制度的构建打破了这种阶层固化,实现了相互流动,使“士”的精神遍布了社会各个层级,三教九流都以“士”的精神自勉,“士”这个字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界人士,比如:志士、义士、学士、儒士、道士、居士等,举不胜举。“士”的精神洋溢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滋养和造就了无量无边的仁人志士,使全体民众或自觉、或自发地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从而形成了浩瀚磅礴的群体性力量。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代中华儿女,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荷担者;中华儿女守护和耕耘的中国大地这片热土,则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和主体。那种将中国文化与中国现实割裂开来的“游魂说”是站不住脚的①,中华文明和中国人民血肉相依,与中华大地生死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百年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真正把中华文明的群体性力量焕发了出来、彰显了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述指引我们看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明史意义,把握住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我们就能够准确认识我们身处其中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就有了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内在动力。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

【注:本文系中国政法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近现代哲学史”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详见张志强:《中国文化的体系性特征》,《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

责编/谷漩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