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两会国是厅 | 全国政协委员张水波:多举措提升我国外派人员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人民论坛两会国是厅

作者:张水波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员被外派到境外工作,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当前境外企业和人员疫情防控任务艰巨繁重,加上外派人员往往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很容易会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对此,要进一步完善员工心理健康促进计划以及风险控制体系,多举措做好关心关爱工作,保障外派人员的心理健康和调适。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张水波提案建议:多举措提升我国外派人员职业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稳步推进。2021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366.9亿元人民币。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派遣大量管理和专业人员参与海外投资和建设。这些外派人员,尤其是管理层,其身心状态关系到其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直接关乎我国海外资产的安全和价值。

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外派人员的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人身安全隐患多、工作压力大、文化冲突带来的压力、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带来的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等。上述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外派人员出国工作的积极性,导致身心健康出现问题的比例比通常情况要大得多,从而大大降低在外的工作质量。

建立科学的海外人员选配体系,加入对人员身体心理素质的考评。通过各种人格测试、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等,可以对人员的个性倾向、品德、职业动机等有初步判断。不但要考虑选派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也要看人员心理素质,出国工作意愿,以及家庭支持等。

做好人员外派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心理健康培训。企业应做好外派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对项目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将此作为出国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外派任职期间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我国企业一般在国外团队中都有随队医疗医生,但普遍没有心理大夫。未来要在派遣人员中增加心理医生,以便随时对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咨询。

关注人员归国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有些国际工程项目人员常年在外,与国内社会联系较少,员工回国后可能发现企业组织、人事方面都较出国前有较大变化,同样需要心理上的调节和适应。企业也应按照之前制定好的职业发展计划做好归国人员的安置工作,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政策, 维护外派人员的切身利益。我国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将“员工援助计划” (EAP)纳入对企业的刚性要求,对外派员工定期强制休假、权益保护作出清晰具体的规定。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两会国是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