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思想名人堂 > 正文

王松灵:践行医学使命 实现全民健康

医学是一门帮助人类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科学,是一门面向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学科,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高、时间投入长、社会期望值高等特点。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也是一部医学发展史。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诠释了生命的重要性,比千金还贵重,治好病人的病,最高的品德莫过于此。

医学的执行主体是医务工作者,“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早在1700余年前,西晋学者杨泉在《物理论》中以简短精辟的语言点出了医学人才的要求,即凡是医生,不是有仁德的人,不可以托付,不是十分聪明不明白道理的,不能信任,不是十分廉洁淳朴的,不能够相信。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专业过硬、医德高尚、身体健康、善于沟通和终身学习等基本素质:专业过硬是治病救人的基础,医德高尚才能赢得患者的尊重,身体健康方能承住高强度的工作,善于沟通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终身学习需适应行业变化动态,应是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体现。疫情中,全体医务工作者坚守一线抗疫、负重前行,是时代的中流砥柱,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在疫情后时代,更应强化使命担当,发扬抗疫精神,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长学制精英教育早已成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共识。从一名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般需要10年以上学习培训,再经过多年的努力才可能晋升为中级、高级职称,才有资格从事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成为医学生的老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需要,医师需要全生命周期终身学习,成为受社会尊敬的“大夫”。远在隋唐时期,医学教育就有严格的考核与晋升制度,规定有月考、季考、临床实习等。如果学生在学满9年后,成绩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则勒令退学。美国为西方的典型代表,其医学教育设置为本科后教育,且严进严出,毕业后需继续参加3~8年严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如要成为更高级的专科医师,则需要再经过几年更为严格的专科训练,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通常要到35岁左右。我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医生的成才路在国内亦是无比漫长的,一日为医,便要终身为之奋斗和拼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医学及其相关科研、教育人才培养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通常讲社会人群的疾病发生谱决定临床医生的构成比,即社会需求决定医学教育培养医生的类型比例。全国卫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居民疾病谱大多数是常见病、多发病,从科学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患者及时得到有效防治的角度,应由分布在社区基层的通科医生(全科医生)负责诊疗。随着预防为主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深入,基层的通科医生的作用愈发重要。反观我国目前医生构成比通科医生占比极低,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学制体系中,高素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通科医生培养途径缺乏,明显制约了健康中国整体水平提升。如何按照社会需求和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科学合理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医学人才体系已成当务之急。我国现阶段医学吸引精英人才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中国大陆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选择学医的占比极少,然而在香港,高考状元几乎全部选择学医,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是精英优秀人才学医从事医学,这种强烈的反差值得全社会认真反思。医学如何吸引精英人才?医学教育如何培养精英人士?社会如何为医学人才培养和从业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我国现行医学教育的学制学位体系存在多学制学位并存、培养年限过长、培养内涵亟需优化等问题。笔者根据当前情况,结合日常研究和思考,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将已经成功实施的“5+3”一体化培养体系作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主体,对合格毕业生授予医学博士学位(MD),有利于吸引精英人才进入医学领域。二是将“5+3”一体化培养体系的培养主体目标定位为全科医生,为培养高素质全科医生提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三是遵循医学人才培养规律,推进“分层递进”的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体系,不断提高住院医师临床胜任力。四是加强专科医师培训,控制专科医师总比例在医师总数的50% 以下,专科医师培训不再与学位教育挂钩,科学合理回归医学学位体系。五是重构临床医学教育知识结构,提升国家应急防控重大突发传染病的能力和水平。六是建立高级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撑保障体系,支持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良性运行与发展。

只有全社会高度重视,统筹协调,齐心合力,才有可能高质量实现医学内涵,按照医学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医生,造就高水平医师,成为全社会尊重的大夫,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做出贡献。

11

【人物简介】王松灵 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1979-1989年本硕博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1991-1992年在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任访问学者,1996-1998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牙颅颌研究所任高级访问学者。1999-2005年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医院副院长,2005年3月至今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2020年任《医学教育管理》主编。组织全国专家制定《我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口腔本科实践教学标准》等;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指导博士研究生62人,博士后14人,硕士研究生29人。研究方向为唾液腺及牙齿再生研究。2003年及2010年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奖。

[责任编辑:常嫦]
标签: 王松灵   首都医科大学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