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科技自强自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根本上明确了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明确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后,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发展格局本质要求的深刻内涵

科技自立自强的含义可以从“科技”和“自立自强”两方面分别理解。科技指的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正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推动下,以人民生活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和产业出现,构成产业社会。“自立自强”指的是自主且可控,所包括的重要内涵是生产能力和控制权。生产能力指的是本国有能力生产该产品,控制权是能够控制该产品使用和流通的权力。结合来看,科技的自立自强是我国能够在决定我国发展与进步的关键科学技术领域实现产品的自主生产和全面控制。

站在整体的角度看待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能够在产业结构上实现升级,在资源结构上实现优化,在人口结构上实现最大限度人口红利的延续,保证产业结构能够为双循环提供动力,资源结构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人口红利能够提供充足的人才和劳动力。站在深层次的角度看,国民经济流通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离不开对于国民经济流通体系的深刻把握,要科学的建设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流通体系,要把我国现代化国民经济流通体系的建设工作作为一项国家级战略来实施。

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是新发展本质要求”的内涵,建立在对“科技自立自强”和“新发展格局”两方面内涵理解的有机结合基础上。在尖端技术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层面实现真正的突破,在与我国社会与民生发展紧密相连的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刻内涵。我国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进行高端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的潜力,是促使高端技术产品打开国内市场,调动国内经济循环的原动力。剧烈动荡是当前国际环境的主题词、逐渐显现的逆全球化形势、明显抬头的保守主义以及长期的技术“卡脖子”使得我国外循环的产品难以突破低技术含量的标准和层次,科技自立自强能够帮助我国打开并抢占国际尖端技术产品市场,重塑产品形象,促进国际循环。综合来看,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动力与本质要求。

二、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在新发展格局中核心定位的战略要义

(一)新发展阶段中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

我国自上世纪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开启了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发展阶段。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布局,打开了国际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果。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崛起导致的由意识形态差异衍生的壁垒和围堵。相比于这一阶段,新的发展阶段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产生了重大变化,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对着百年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总体而言,国外的环境变化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逆全球化趋势加速推进。当今世界的逆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金融危机是逆全球化趋势的源头和起点,纵观十多年的发展,可以发现,由国际金融危机到新冠肺炎疫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由初露峥嵘到全面铺开。是意识形态和国家保守主义面对全球性经济、环境、卫生等公共性事件威胁下的意识嬗变所外化的实际行动。跨国企业的战略收缩,技术人员的回流是逆全球化的表征。第二,多极化趋势不断深入。自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发展一直保持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并且保持着高速发展状态,在现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下,经济全球化让相当多的发达国家积累了较为成熟的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并且,经济全球化下的资本流通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对称性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另外,中国的崛起极大地降低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这种地位落差的缩小,使得美国频频展开对中国的打压和排挤,由此所带来的国际站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混乱和失衡,使得国际秩序愈发不稳定,蕴含越来越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第三,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全球范围内的信息化和工业化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由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科技革命带动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冲击下,科学技术的应用场景全面爆发,拓展方向和深化层面越来越从国防军事和商务办公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催生出了大量的产品和商业模式。

(二)新发展格局中我国面临的国内环境变化

我国的内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实现,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大规模的经济体,并且综合国力也来到了世界的前列,能够为我国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备强大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我国国内环境变化的核心竞争力是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国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体系。我国制造业规模巨大,并且体系完善,在工业总产值方面,也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地位。不只在静态指标层面,我国制造业具有的显著优势也体现在动态结构上,我国形成了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孕育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并且,我国具备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双循环战略最大的底气不仅来源于我国在科技领域和制造业体系层面具备的强大优势,也来源于我国具备强大的内需。

三、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体系完善路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在面对国内外环境剧烈变化下的快速反应,是我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抉择,核心要义和必然要求是不断深化和完善新发展格局,更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创新,以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和国际经济循环的质量提升。以新发展格局为宏观框架,锚定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发展本质要求,以实现科技自强为目标,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投入端、产出端和过程端进行对应的改革和创新。第一,要大力加强我国科技事业的人才投入和资金投入。第二,要在产出端坚持以国内外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导,在产业链上做文章。第三,要构建起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体制机制,以竞争性政策为主体,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强政策扶持;深耕产学研的逻辑深度;建立统一管理科研事业的机构和机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加强开放与交流。在科技事业本身层面,更要加强基础性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一)持续加强人才与资金的投入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始终作为我国发展的长久国策落到实处。不仅仅局限于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链条顶端人才资源的培养,而是要着眼教育的全局,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出发,科学衔接高等教育,有力突破研究生教育。坚决维护教育公平,严防死守资本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事业的渗透和侵蚀,以国家“双减政策”为突破,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动态调整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结构,深入探索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深入拓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等基础学科的专业建设深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研究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二,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学科深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开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爱国教育,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镌刻在学生的心头。坚决警惕尖端人才资源的外流。第三,不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总量,保持资金总量稳定增长。在经费投入方向上,我国的科研经费大多集聚于易于产出或能够快速产出成果的研究领域,对于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视程度不够,必须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比重。

(二)以完善产业链为科技发展方向

在国际产业链加速延伸和拓展的背景下,信息产业的关键词包括“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最突出的互联网领域、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领域、云计算领域是信息产业布局和发展的领头羊,实体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为信息产业的延伸与拓展指明了方向和内容。因此,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方向就是要着眼于我国整体的制造业体系,以充分构建完善的实体经济为目标,在制造业各个细分领域对适用于本领域的信息技术进行突破和攻坚,以实现传 统制 造业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业的转化为最终目标进行技术研发,更要着眼于我国具有深厚技术和资源基础的制造业,优先培育一批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新兴制造业集群。

科学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保障科研事业和产业发展相互呼应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科研成果作用于产业升级和改造的重要前提。设计新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刻不容缓的,必须本着程序简单和标准灵活的原则设计评价体系。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构建能够适应不同行业,能够囊括不同阶段,能够适配不同层次研究的科研评价体系,将各专业、各领域的成果产出特点纳入到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当中,构建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确保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在确保我国科研评价机制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必须重视科研成果能够实际作用到产业这一最终环节。要建立明确的政策导向,引导并督促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在保证攻克关键技术的同时,要具备立足于人民和基础产业的层次性科研分工能力,以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为核心,以围绕人民和产业需求为基础,瞄准国家安全问题以及社会民生进行科学研究。更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科研事业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体系,还要加强建设科研成果的奖励回报机制。

(三)构建深度优化的科技创新体质机制

要深刻理解我国国家体制的深层次逻辑,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国家体制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和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统领作用深入结合。

政府要集中力量完善科研团队的结构和层次。组建攻坚研究团队,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以卡脖子技术为目标,以全球资本汇聚的尖端技术为目标,组建科技研发的“国家队”,进行充足的资本投资和人才投资,打造一支攻坚研究团队。

第二,要建立深度协同的科学宏观调控体系,深化需求侧优化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互补充和融合。针对我国当前市场需求更加注重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进行需求侧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紧紧围绕国内大循环战略进行布局,针对国内经济循环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堵点进行疏通,以促进质量升级和完善产业链为核心落脚点,以促进产品流通,保障流通顺畅性为重点环节。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国内市场升级和国外市场拓展的相互协调与补充。改变政策导向激励高科技产品出口,丰富国外投资要素,提高技术投资比例,塑造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大国的强势转变,形成新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要科学制定针对科研型企业的竞争性政策,鼓励技术竞争,鼓励科研竞争,建立起科研国家队和科技型企业并驾齐驱的科研队伍体系。鼓励科研型国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为国企的科研环境注入动力,切实提升国企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励大型民企承担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给予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相应的资金支持,进行深度的科研合作,打造一批像华为一样的大型科技攻坚企业,带动民间科技竞争。同时,不断深化和完善金融安全战略,坚决遏制垄断资本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同化和摧残。

第四,要形成现代化的国际开放策略。要积极地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更要积极探索适应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技术引进和科技自立自强相结合的战略和体制机制。要加大力度引进和推动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也要大力支持国内的高水平大学以及科研机构走出国门,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和海外分校,一方面大力引进国际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国内顶尖人才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如前文所讲,要坚决避免人才流失。要全方位地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要妥善处理科技发展、产业发展、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针对国际共同话题提出中国方案,建立国际科研项目管理机构,面向全球设立科技基金项目,参与国际科技基金项目的研发,针对全球气候问题、能源问题、卫生问题等关键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发挥大国作用,承担大国责任,为我国科技合作与交流谋求话语权。

(作者:张进财,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