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习新思想 > 权威解读 > 正文

【理论新飞跃】“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逻辑

作者李晓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实早在2021年3月他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时就表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为何在此基础上又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都包含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理论上讲,现实中任何形式的实际问题,在本质上都是历史性问题,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矛盾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都不是一刹那间冒出来的,都是逐步形成发展演变的结果。不管什么人,无论所处的生存环境何种形态、面对的实际问题多么繁杂,他都是位于一个延绵不绝的历史链条之上,身居一个生灭变化的系统过程之中;都是从以往的历史走来,又向未来的历史走去;都是历史舞台上暂时的、特定的角色,也是历史画卷中片段式、截面性的场景。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提出了“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的著名论断。也正是基于同样道理,《礼记·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现实世界的真情实景是新旧并存、老幼同在。所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求我们从事物的来龙去脉中认识其本质,洞悉其实态。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马克思说:“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但是这些从过去继承来的条件非常复杂,概而言之,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这些结构的表现形态不同、作用机理各异。其中,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在内的经济结构,是最为活跃多变的因素;包括国家制度、法律、组织体系等在内的政治结构,也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进行调整。但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规范、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在内的文化结构,则相对稳定,甚至长期不变。例如,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模式、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就薪火不熄、代代相传。关于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作用及其关系,受马克思主义影响颇多的新制度经济学有新的研究,它把当下发挥作用的政治结构称为正式规则,把文化结构,即因袭过去、决定现在并影响未来的那些规则、标准和信仰的累积结构也就是社会文化,称作非正式规则。就如同一切生物都受所处的生态环境制约一样,所有人的经济社会活动也都处在由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构成的制度环境的约束之下。虽然现行的正式规则在实施中具有强制力,非正式规则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是正式规则的设计、变迁抑或实施,既取决于人们对现实利益的考量,也受制于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按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说法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会做出不同的选择。”非正式规则对于正式规则起着更深入持久的决定作用。

因此,所谓的现实实际,从存在论和辩证法角度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则由于群体性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呈现出特定的气象风貌。而所谓的中国具体实际,除了山川地理的存在,本质上主要是由有意识的人构成的社会性存在。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存在着不同的现实问题和主要矛盾,但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发生都有历史根源,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价值取向等也都直接间接地受中国固有的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利益诉求、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不与这些因素相结合,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无法在中国实际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具体实践的结合,也来自于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率先倡导和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楷模,他不仅熟谙马克思、列宁的经典文献并在自己的文章和讲话中广泛征引,而且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文学、政治、军事、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深湛造诣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史上罕见的高度。读毛泽东的著作一定能得到的强烈感受和深刻印象是,我国历史上的典故、成语俯拾即是,人物、故事活灵活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水乳交融,普遍真理与古老智慧相映生辉。又如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关于温饱社会、小康社会的构想,就是分别借鉴了孟子和《礼记·礼运篇》的表述。邓小平又创造性地主张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也是受我国历史上一国两制成功先例之启迪。如西汉建立后实行的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立、北魏时期鲜卑等民族的奴隶制和汉族地区封建制共存等。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卓越典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论断,就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古训的继承和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理念,可以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天下大同”(《礼记·礼运》)追根溯源。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如数家珍、释典深入浅出,一再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一系列论述都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良田沃土,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使命。

完全可以说,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践行这“两个结合”,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理论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