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学思践悟 > 正文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宝贵历史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全面总结为“十个坚持”,其中第二条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说明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的突出意义,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发展的压舱石和定盘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制胜法宝。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唯物论,总结党长期以来革命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全新价值观,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克敌制胜的法宝。从1921年毛泽东最早提出“要为劳动者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谋利”的宗旨,到“打响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建立了工人阶级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从白色恐怖笼罩的阴影下发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号召,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勇气魄力,到《论联合政府》中把“为人民服务”上升到党和军队唯一宗旨的高度,再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宏伟大业,纵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所在。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担负起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针对党员队伍在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提出了“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努力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的新要求。面对中国人民一穷二白的窘境,中国共产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党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带领人民发愤图强,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热潮,涌现了焦裕禄、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牺牲精神,实现了“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出现了红旗渠般改造山川大地的壮举,探索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了党和人民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带领人民逐渐摆脱贫困,富裕起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武器。人民之所以热爱党、需要党,始终保持与党的高度统一,并不是因为党的强大、党员众多,也不是因为共产党是执政者,而是因为党是人民的主心骨,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凝心聚力搞四化建设,齐心协力谋发展富强,探索和建立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开辟了一条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中央历来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成功的实践经验表明,无论在什么历史时期、无论在任何环境下,人民都应该是中心,是党的根基、力量之源,是解决问题的源头活水。走在新时代尤其是步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我们更需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创新创造性,不断把人民福祉事业向前推进,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走向辉煌的明天。(溧阳市委党校 徐锋)

[责任编辑: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