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正文

中国民生事业为何能不断飞跃发展

2021六中全会配图

【六中全会精要解读】

作者: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郑功成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民生好坏决定着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决定着政党命运和国运昌衰。古往今来,民生发展都是衡量政党或政治集团、社会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及其能力优劣的最核心的指标,也是最能够达成共识、最能够产生共鸣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指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和伟大,根本在于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民生为重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生发展不断飞跃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发展实践中,中国既未固守传统又未简单模仿他国,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广泛汲取先进国家的治理经验,建立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正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具有显著优势和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卓越成果。

一方面,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在这一体系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根本特征,它保障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能够直接转化为造福全体人民的具体行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保障了国家权利能够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进而使为人民谋幸福变成国家意志;而中央主导和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的有机统一,则有效地保障了全国政令统一和强执行力,并使全国一盘棋的谋划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建设方略落到实处。例如,中国的国家财政虽然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多级财政,但中央政府始终掌控着巨大财力,并通过大规模的转移支付实现国家财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这不仅使得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而且能够确保落后地区得到相应的财力保障。如2008年,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灾区人民付出了异常惨痛的代价,但中国仅用3年时间就在灾区重建起一个更加美好家园的奇迹,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面对深度贫困地区采取大规模的脱贫攻坚行动,不仅汇集了从中央到省市县的财力、物力与人力,而且调动了地区对口支援以及部门、行业等各界的力量,正是由于集中全国力量投入脱贫攻坚战,才使这些地区短期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保障民生发展连续不断地实现新的飞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保持了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尽管期间出现过波折,但总体上确实是围绕着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做到了一代接着一代人、一届接着一届政府干。从计划经济时期确立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时期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细化完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规划始终一脉相承。这些战略规划使中国这样一艘巨轮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路径,并在发展实践中将其具体落实到持续不断的五年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中。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是一个长达40年一以贯之的持续向前的推进过程,这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现象。“十四五”规划又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接下来的“十五五”“十六五”及未来更多的五年规划,将使国家现代化进程持续不断地如期推进。

正是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有效地发挥作用,才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多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差距历来巨大的中国能够久久为功,促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确保民生改善与民生发展持续向前推进。如果没有这样持之以恒且能够保证并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的发展进步或许可以让部分人群的生活获得很大改善,但绝不可能让10多亿人口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并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并普遍惠及全体人民的客观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民生保障制度为中国民生发生发展不断飞跃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支撑

民生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提供支撑,民生保障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直接关乎民生的改善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民生保障制度,将为人民谋幸福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转化成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种民生保障制度均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内化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之中,包括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统包统配的城镇就业、追求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均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尽管长期遭遇西方封锁、必须依靠自力更生优先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以及人口剧增等原因而导致民生改善一度不够理想,但这些民生保障制度对人民生计一直发挥着有效支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各项民生保障制度,所形成的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责任共担型格局,追求造福全体人民并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从未动摇。例如,社会保障制度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转向国家—社会保障制,通过不断扩大公共投入和建立责任分担机制确保了这一制度体系迅速覆盖全民;劳动就业制度以市场化就业为主体,以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充分调动私人企业的积极性和激励个人创业带动就业,助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各种新业态发展,失业率一直被控制在较低水平;教育制度确保普惠全民,并从确保义务教育普惠未成年人迈向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土地公有制则为农村居民建设住宅和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了保障,也为避免城镇两极分化创造了条件,等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具有坚强的韧性,为全体人民过上日益美好的生活提供着有效、可靠的制度支撑。

综上,百年党史、70余载新中国史、40余年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线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隐含的历史逻辑与事实逻辑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能有中国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