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冯刚: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

观点提要

范畴的研究和发展反映了本学科理论原创能力的提升,新的范畴往往是理论生长点,规范化的范畴体系为理论创新提供基本的逻辑思维工具。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理论思维和实践导向两大方面着力。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应及时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新需求,满足其创新发展的新期待,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形势。

 

范畴的精确化、规范化,是任何一门学科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范畴是把事物进行归类的依据,有了范畴,才可以“把我们的观察资料归属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符号系统中去,以便使它们相互间系统连贯起来并能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范畴研究关系到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促进学科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为我们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科学的指导。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应明晰深化研究的时代意义,着力于理论思维和实践导向,把握学科范畴研究的进展方向。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时代意义

新时代的到来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动力和契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从业者要做有思想的行动者,明确深化范畴研究的时代意义,增强使命担当意识。

第一,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是推动实践成果转化的必然要求。人们对外部经验世界、自身实践活动的任何认识成果都结晶在范畴、概念中。范畴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也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形式和工具。它们是人类认识之网上的“纽结”,是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阶梯”,是人类利用认识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支撑”。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思路理念、体制机制、路径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不断深入,积累起新的丰富经验,这些实践经验是学术研究的“富矿”,我们需要将新的经验加以升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科学化水平。范畴的研究和发展反映了本学科理论原创能力的提升,新的范畴往往是理论生长点,规范化的范畴体系为理论创新提供基本的逻辑思维工具。

第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是指导实践创新的客观需要。“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更加不应该辜负这个时代。要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深化范畴研究。

第三,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是创新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新时代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必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而范畴是话语体系的“纽结”。面向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话语体系是打造学术共同体的必要之举。从本质上而言,范畴是一定学科本质规律的反映,表征着该学科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在学者们的努力下获得了丰富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学界对一些基本范畴的认识尚未统一,范畴体系建设仍待规范,仍需取得进一步的共识。面向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话语体系是争夺话语权的必要之举。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总之,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我们迫切需要用富有思想含量和时代内涵的范畴体系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特殊价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两大着力点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理论思维和实践导向两大方面着力。

第一,在理论思维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理论思维具有三大特征:抽象思辨性、辩证逻辑性和反思批判性。或者说理论思维是本质抽象思维、辩证逻辑思维和反思批判思维的有机统一。所以,在理论思维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需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运用本质抽象思维,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识。理论思维是区别于经验思维、表象思维的抽象思维,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马克思曾说道:“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在马克思看来,本质抽象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它使得“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获得这些表象背后更本质的规律性的存在。其次,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建构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马克思指出,思维过程还包括从抽象到具体这一环节,即“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实际上是建构范畴体系的过程。习近平指出:“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构建具有严谨逻辑性和普遍解释力的范畴体系,就离不开辩证思维。列宁指出,辩证法就是“一切概念的毫无例外的相互依赖”,“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转化”。可见,辩证思维强调对范畴之间关系的审视,从而让独立的范畴有了存在的语境,使未成体系的范畴成为范畴体系。习近平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就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原则。辩证思维的第二大特征是发展性。马克思指出,辩证法终结了人的一切认识和实践有终结的想法,“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所以辩证的理论思维是历史性思维,我们在理论思维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要体现发展性,范畴本身要体现时代性。最后,运用反思批判思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动态发展。在恩格斯看来,理论思维是哲学思维,哲学的思维特性是反思,所以理论思维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只有具有后思、反思的维度,才能充分开掘实践经验的价值,深刻理解基本范畴的意义。因为反思有两个维度:一是构成思想的维度,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反思,提炼范畴,提出理论,建构学术体系;二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结果、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等作为问题予以反思。比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基本范畴在新时代有了更为复杂的内涵和互动关系。在以往的认识中教育者就是教师,但协同育人格局下的教育者不仅仅包括教师。

总之,理论思维,使目前含混的范畴得以精确化、规范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逻辑层次上的跃升,并敞开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批判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空间,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在厘清理论思维的基本内涵后,我们还有必要运用理论思维对何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有哪些具体形态等问题予以宏观把握。

一是按照性质和存在方式的不同,理论思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有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和对应范畴之分。一般而言,实体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内容、实在基础、过程环节的具体反映,侧重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化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实体内容。如我们常说的思想、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所指,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实体范畴。此外,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等在表征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建构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的具体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体范畴的重要构成。属性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要素基本性质的反映。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和真理性等。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为我们进一步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属性提供了启示。相较于实体范畴的独立存在,对应范畴是成对出现的。实体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本质反映,对应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间普遍联系的反映。如思想与行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内化和外化、理论与实践等均属于对应范畴。前后两者是一种对应性存在,一方以另一方为话语存在的基础与逻辑展开的背景,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将消解彼此存在的意义与根基。对应范畴的这种关切性源于其相互间的具体联系。就以上所列举对应范畴而言,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外显并推动思想的发展;内化与外化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两者辩证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理论来自于并指导实践,而实践验证并推动理论的发展。总之,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对应性存在中诠释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含义,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原则。

二是按照重要性和作用大小的不同,理论思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有基本范畴、重要范畴和具体范畴之分。其中,基本范畴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过程中最本质、最普遍、最稳定的特性和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本质联系的表征。学界在基本范畴的界限及其具体所指方面尚未形成共识。目前存在基本范畴一元论(思想与行为)、二元论(思想与行为、教育与组织)、三元论(灌输与互动、理解与激励、内化与外化)、四元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目标和内容、原则和方法、环境和载体)、五元论(持五元论学者较多,且五元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六元论(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教育与管理、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七元论(有学者提出七范畴为:思想与行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与管理、个体与群体、自教与他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理论与实践等)、八元论(持该论点的学者从不同分析框架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八对范畴)等诸多观点。虽观点尚未完全统一,但思想和行为、内化和外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和管理、沟通和疏导、个人和社会、言传和身教、疏通与引导、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等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得到学界较为广泛的认可。重要范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某一方面或某一阶段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总称。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价值性、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内因和外因等。具体范畴是在实际操作中用来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范畴,指向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体系中,具体范畴具有突出的广泛性。总体而言,在基本范畴和重要范畴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均可看作具体范畴。

三是按照所处层次的不同,理论思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可分为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成果范畴和终点范畴。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之间的互动过程、矛盾运动过程。所以我们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各范畴的横向逻辑的同时,也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间的纵向关联,坚持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再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维中的具体总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之间具有极其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起点范畴(思想与行为)、中心范畴(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中介范畴(疏通与引导、言教与身教、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教育与管理)、成果范畴(内化与外化)和终点范畴(个人与社会)构成的立体动态结构。”具体而言,起点范畴、中心范畴、中介范畴、成果范畴、终点范畴的内在结构性关系如下图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实践活动。尤其是治理理念的提出,更是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动态反思性。如前所言,辩证思维终结了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有终点的想法,所以图示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推动终点范畴走向起点范畴,不断反复上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环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拓展和实践延伸,所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范畴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和突破口。

第二,在实践导向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脱离了实践、实际的范畴研究是在“逻辑的底布上绣花”,产生的只能是“逻辑的泛神论”。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话语体系,就要为范畴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鲜活的实践内涵。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辩证思维方式是与实践的思维方式高度统一的。所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既要坚持理论思维也要坚持实践导向。具体而言,坚持范畴研究的实践导向蕴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扎根中国大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要扎根中国大地、承担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回应我国青年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我们是开门搞研究,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概念、话语、方法、理论,但一定要有分析鉴别,一定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坚持批判分析精神和本土化思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通过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概念和新理论。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教育的范畴研究是一个前沿重点。

二是突出问题意识。习近平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必须正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遇到的新挑战,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和难题。

三是强化应用意识。我们应该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问题在于不仅要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阐释和创新,更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总之,“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实践导向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价值旨归,还是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坚持实践导向深化范畴研究要求范畴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具体而言,从实践导向出发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统一:

一是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显性教育,也是一种隐性教育。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教育注重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隐性教育则是通过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前者如黄钟大吕,内容系统、组织严密;后者如春风化雨,潜隐无形、润物无声。二者在目标上一致,形式上互补。作为这一实践特性的理论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应该把显性和隐性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等表达出来。如在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中,思想侧重于表达教育效果的内隐性,行为侧重于表达教育效果的外显性,对任何个体和群体而言,其思想政治道德素养均是内隐品德素养与外化道德行为的统一。与此相似的有内化与外化范畴,内化表征是教育者在教育影响下有意识地选择、消化、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将其纳入自我素养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内在地、潜隐地发生的,其往往不易为他人直观察觉。而外化表征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个人现实行为的向导,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直观察觉,凸显出外显性。此外,如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等范畴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立足于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新理念,提出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新要求。如果说思政课程主要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课程思政则主要是一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产生协同效应,充分体现了高校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统一,蕴含着提炼新范畴的丰富要素。

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一般范畴和具体范畴,分别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统一性要求和多样性表现的理论反映。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角度看,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统一性强调的是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有基本的要求,要有内在的尺度。多样性强调的是要适应不同的发展,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层次,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角度来看,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统一和受教者个性化发展需求的理论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要达到一个统一的目标。然而,作为现实的个人,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不可避免地具有差异性,尤其是当代青年个性突出,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文化反哺能力增强,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在坚持统一性要求的基础之上,兼顾多样性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实际上,多样性不仅是受教育者的特点,也是教育者的特点。可以说,多样性的学生与差异化的成长发展需求,多样性的教师和差异化的教育教学风格统一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范畴维度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范畴的形式和内涵方面,基本范畴在形式上保持统一不变,但具体所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内涵表现多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在学科发展中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但这些基本范畴在新时代的广泛实践中拥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正如马克思所言:“哪怕最抽象的范畴,虽然正是由于它们的抽象而适应用于一切时代,但是就这个抽象的规定性本身来说,同样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而且只有对于这些条件并在这些条件之内才具有充分的适应性。”比如,培育“时代新人”是对我国高校育人目标的守正创新,时代新人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新人这一普遍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所赋予的特殊使命和能力要求。另一方面是在范畴与范畴体系的关系方面,多样的范畴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如前所言,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不同的范畴类型,每一类型下包括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但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组成思想政治教育总的辩证图景。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程,一体化建设在尊重不同阶段的特殊性规律、多样性表现的同时坚持统一性目标和指向,这一探索将为我们丰富范畴体系提供新的整理材料。

三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把建设性和批判性结合在一起,在阐释唯物史观的同时反驳各种形式的唯心史观。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性指的是要旗帜鲜明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批判性指的是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敢于亮剑,善于批驳。要言之,要破立并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所谓不立不破,唯有确立学科研究对象、范畴、方法等基本框架,才有批判性发展的基础;同时不破不立,唯有针对错误观点和思潮加以批判,才能促进自身深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的建构和发展也是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具体确立是一个建设性过程。对于一个具体的概念而言,其能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需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及一定的范畴标准来综合考量予以确认。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对既有范畴、概念进行学理反思、批判性考察。反映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需要的新理念和新提法应加强研究和阐释,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范畴的内涵,完善现有逻辑体系。比如立德树人根本原则、时代新人育人目标、“八个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方略、七个育人机制等是建立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等要素“变”与“不变”的精准把握下提出的新论断,为我们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提供了丰富内容和重要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研究探讨,学界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的基本论域,主要包括范畴的内涵和内容、类型和特征、功能和发展、体系构建等,并提出了一系列代表性观点,为我们深化范畴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深化与拓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需要坚持以下发展方向:

第一,在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增强范畴研究的时代性。范畴的表现形式是抽象凝练的,但反映的是“实体性的内容”,“在这种实体性的内容里,我们看见了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提升范畴研究的时代性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可持续深化的关键。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范畴研究的时代性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指向:其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践中创新学科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变、时空之变为思想政治教育新概念、新范畴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基础。根据新情况进行新总结,依据新变化开展新提炼是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应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反馈,着力思想政治教育新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在实践反馈与理论抽象中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新内容,勾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体系的新格局。比如,“时代新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等新提法就极具原创性和时代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新局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提供了新元素。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中发掘新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既具有发展性,同时也具有稳定性,即那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属性的基本范畴是学科最一般、最基本的概念,其一般不会随时空变换而消弭,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相对稳定性集中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新时代内涵的挖掘与把握即成为科学理解与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关键所在。

第二,在遵循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规律中强化范畴研究的规范性。规范指向一定的标准与准则,规范化既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推动学科深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创新发展需遵循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规律,依据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不断提升范畴研究的规范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规范性要求:一是研究界限的规范。范畴界限的清晰是规范化研究的重要前提,这意味着学科范畴内涵与外延的确定一致,意味着学界对哪些能够归为学科范畴,哪些不能归入学科范畴,即就学科范畴的研究边界达成广泛共识。目前,学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内涵与外延仍莫衷一是,尚未形成统一看法。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依赖于对学科范畴与学科概念、学科范畴与学科规律、学科范畴与学科本质的清晰鉴别。二是研究方法的规范。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须遵循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推动学科范畴研究方法的规范化。要深入诠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有的本质与独特属性,就不能脱离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规律,不能脱离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三,在多学科视域中提高范畴研究的系统性。对于任一学科而言,系统性都是其成熟发展的重要路径与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亦不例外。系统化发展是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研究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即在多学科视域中探寻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化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交叉学科领域涵盖了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环境学、语言学、互联网与大数据等,相关研究成果分布于学术著作、期刊论文、硕博论文等多种成果形式,形成了初步的交叉学科图景。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很广,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就大量吸收借鉴了前人创造的成果。”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由原来的内循环转变为大循环,由原来思政系统内的单兵作战变为集团作战、联合作战,迎来‘大思政’工作格局”,交叉学科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更加凸显。然而,目前围绕学科范畴展开的跨学科研究主要还处于对其他学科范畴理论的移植应用状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零散、单一特征。为此,在多学科视野中提升范畴研究的系统性是学科范畴研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向。因此,应着力于在跨学科视野中推动范畴研究的统筹把握,从学科交叉的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进行整体架构,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边界内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系统性发展。

第四,在聚焦学科改革创新需求中提升范畴研究的科学性。深化范畴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而学科范畴本身研究的科学化是提升学科科学性的基础。从这一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研究的科学性发展是对学科改革创新需求的理论省思与回应。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研究应及时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新需求,满足其创新发展的新期待,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形势。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范畴研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其一,学科范畴研究的客观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的深化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及发展规律的反映,具有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意味着学科新范畴的发现以及已有范畴新内涵的发掘均具有现实实在性,对其既不可臆想而出,也不可主观消解。新范畴和范畴新含义的挖掘过程本质上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其二,学科范畴研究的规律性。范畴是一定学科诸多现象之间最普遍、最稳定、最本质关系的彰显,而规律指向本质关系,即各现象之间必然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因此,范畴与规律具有天然的内在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揭示。学科范畴研究的规律性是推动学科范畴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徐志远,范慧玲.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内在逻辑联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9]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0]冯刚.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11] [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3]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冯刚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