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助力清朗网络空间

思政实践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教书、管理和服务育人的样态和格局,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暗潮涌动也给身处“地球村”的青年学生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迅速发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十分紧迫,要切实发挥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清朗网络空间的作用。

近年来,在资本逻辑全面展开、价值渗透日益隐蔽的复杂局面下,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渗透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常规操作”。准确、权威的信息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在某种意义上,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思想斗争的重要阵地、争夺民心的重要战场。因此,青年学生的“心防”已经成为国防的重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的现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今西方国家已很难再用传统的方式打压中国。然而,意识形态领域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政治领域没有枪炮的较量一直未停。个别青年学生由于好奇心强,信息捕捉能力强,加之单纯而热情,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在受到偏激思想影响时,极易受一些政治谣言和信息的蛊惑,被别有用心的人带偏节奏,出现一些缺乏理性的偏激情绪,发表一些过激、不负责任的言论,乃至作出错误的行为,归根结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

清朗网络空间必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其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针对青年学生缺乏社会生活阅历,甄别复杂信息能力不足,容易盲目轻信别有用心的信息等问题,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三全育人”工程的重要抓手。

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发挥学校教师善于做青年学生思想工作的优势。学校教师不仅要会与学生线下“面对面”,而且要会与学生网上“键对键”,经常上网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愿,积极回应关切、解疑释惑。既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思想上遇到的问题,也要对学生的网上“心声”给予恰当引导和评价。通过问题解答、热点讨论等方式,积极输出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跟帖、发帖引导青年学生客观评价、理性表达,及时发现苗头、消除隐患。要自觉加强党史国史、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教育,通过疫情防控等身边的事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对青年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对青年学生不了解的情况及时宣介,对青年学生的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青年学生的怨气怨言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

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用好新媒体创新方式方法做好固本培元的工作。要积极发挥网络环境育人过程的交互评价作用,结合具体案例提高青年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推动健康思想文化、优秀文化产品的网络化传播。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充分利用自媒体丰富的鲜活素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对涉及大是大非、政治原则的问题,要敢于亮剑、发声,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

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激发青年学生参与清朗网络空间的主体作用。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青年学生享有通过网络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有遵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自觉维护良好网络秩序的义务。要灵活通过微电影、微视频、微视角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积极运用符合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的话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助力清朗网络空间,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主、理性、适度、合法参与网络发声,文明上网、文明表达,坚决抵制攻击诋毁、传谣信谣、低俗恶搞等现象。

近年来,网上斗争日益呈现出境内与境外相互渗透,政治斗争和技术对抗相互融合,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相互联通,网上与网下相互联动,快速传播与热点聚集相互作用等新特点、新动向。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结合互联网特点和青年学生特点,自觉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把握导向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网络文化创作能力、网络传播能力,通过增强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和引导力,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实现与学生“实打实”的交流、“心连心”的共鸣,进而及时防范化解青年学生“因网而生”的精神困惑和认知焦虑,努力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作者:王运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大数据时代中学新入职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JSJYZD-076)、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网络思政能力提升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0YBLX003)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