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 > 正文

发扬塞罕坝精神 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今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塞罕坝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塞罕坝精神形成于塞罕坝林场建设过程中,是林场建设者们在拼搏奋斗中产生的优秀精神财富。“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塞罕坝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过去塞罕坝精神的凝练总结,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塞罕坝精神指引下,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塞罕坝精神的内涵阐释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灵魂支撑。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赋予塞罕坝机械林场庄严使命: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积累高寒地区荒地造林育林和大型国有机械林场管理的经验。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勇担使命、忠实履责,不畏艰辛、不避劳苦,在沙漠上用心血浇灌绿洲,用生命呵护绿色。三代塞罕坝人历经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与传承坚守,在昔日“黄沙掩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成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人工林生态系统,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从荒漠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如今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要将理想变为现实,需要弘扬牢记使命的塞罕坝精神,忠于使命,承担起实现美丽中国的责任。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涵。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史、接续奋斗史。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塞罕坝人“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勇敢与风沙、严寒、雨凇、干旱等困难作斗争。从“六女上坝”的无悔选择,到望火楼夫妻几十年如一日的漫长守望,从爬冰卧雪石头缝里栽种树苗,到起早贪黑顶风冒雨修枝防虫,塞罕坝人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人工林,彰显了苦干实干、艰苦创业的精神。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单边主义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就要依靠艰苦创业的精神,像塞罕坝人那样不畏艰辛,勇于创新创业,奋力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几代塞罕坝人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人工林海的历史跨越,将荒山秃岭修复成绿水青山的同时,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良好生态资源带动了周边乡村游、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周边乡村脱贫致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实现绿色转型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任,全党全社会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义

塞罕坝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塞罕坝精神是在中华民族精神滋养下产生的,同时又为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塞罕坝精神中的“牢记使命”体现了对党和人民永远忠诚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力量促使建设者们忠于自己的职责,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塞罕坝精神中的“艰苦创业”,是中华民族一直坚守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进行改革开放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塞罕坝人始终将艰苦奋斗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塞罕坝的高寒荒漠地区实现了生态复建的奇迹;塞罕坝精神中的“绿色发展”是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传承发展,同时,绿色发展又赋予中国传统自然观新内涵,是对传统自然观的继承与弘扬。

塞罕坝精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但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新形势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牢记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思想,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作为生态建设的基本。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同时又探寻出适合塞罕坝生态建设的实际方案,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实践价值。

塞罕坝精神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塞罕坝从一片荒漠到广袤林海,从治理黄沙到科学育林,从修复生态到林业惠民,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紧密结合、互惠互利的新型绿色发展道路,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在取得绿化成功后,塞罕坝林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围绕生态资源做文章,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业等,源源不断产生经济效益。在新时代,需要用这样的塞罕坝精神来帮助和引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更加美好,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