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加强党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百年大党文章配图2

【百年大党与中国之治】专题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为寻求独立、解放、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于近代各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革命进程中逐渐觉醒,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中逐渐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升华于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事实和进行民族工作的历史实践。回顾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这正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粘合剂”。深入学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各族人民群众从党创造历史、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获得精神感召,有助于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百年党史写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熔铸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之基。中国共产党在100年的风雨历程中,领导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奋勇拼搏、砥砺前行,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传承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之中,形塑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奋斗史之中,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自诞生之日起,作为中华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2003年,抗击非典型肺炎,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夺取了抗击非典斗争的胜利。2008年,汶川地震突袭,在灾难面前,全国各族人民,不分你我、不分老幼、不分远近,全力以赴,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精神的赞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14亿中华儿女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取得了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历史实践证明,面对“天灾”“人祸”的严峻考验,只要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必能共克时艰。百年党史,写满了坎坷崎岖、艰难困苦。但正是因为这种磨难,各族人民的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中华民族才愈发团结,凝聚一心;正是因为这种磨难,才造就了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团结精神;正是因为这种磨难,才深化了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巩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党史教育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将扎紧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百年党史尽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之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精神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也是经济共同体。恩格斯指出:“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了。”50年代初,解放军迅速解放了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帮助当地各族贫苦群众推翻了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把这些剥削阶级长期霸占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无偿地分给广大贫苦民众,使他们在人身、经济和思想上都真正获得解放。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国家在加速民族地区对内对外开放进程中,对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实行优待性财政体制,组织经济发达省、市开展对口支援,选派专家开展“智力支边”,对民族地区的生产关系调整进行分类指导,减免农、牧业税,进行粮食征购等等,坚决推动党中央提出的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总方针。民族地区参与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得益于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扶持,四个现代化建设能力也持续增强,全国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扶贫效果显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在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稳定脱贫机制,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各族人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将持续帮助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路上,逐渐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百年党史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培育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之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民族工作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也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团结互助,相互学习,携手共进,共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交往广泛深入,到内地就学、经商的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多,从内地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建设的人群不断增加;交往使民族交流日益密切多样,风俗习惯出现相容性趋势,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中,彼此了解、尊重和容纳相互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纽带日益加强;这也使得民族交融更加深化,血浓于水的情感与日俱增,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了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得到深入贯彻落实。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空间基础,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则催生了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其在形成后又成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构基础。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各族混居。这些发展都促进了中华各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形成“一种相互嵌入、交错杂居的多民族互嵌型地理空间分布格局”,而互嵌型格局为中华民族注入强有力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想象力。当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这有利于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回首百年峥嵘路,眺望前方奋进路。中国共产党已带领各民族人民走过100年的历程,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此之近。加强党史教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各族人民心田,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大同心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用党的历史照亮新征程,必将为各民族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史诗,逐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杨磊  新疆大学组织(人事)部副部长,于轩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