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案例 > 正文

拼多多:“拼”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自2004年开始,连续18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

在我国全面脱贫取得历史性成就后,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推进农业现代化,并非新提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将现代化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方向,很长一段时间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重点。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出进一步彰显了党和政府的坚定决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怎样推进?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断借助科技赋能农业,让更多消费者以及“新农人”分享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红利,日益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拼多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起家于农业的拼多多,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创立5年来,拼多多的农(副)产品成交额一直保持三位数的高速增长。2020年,拼多多农(副)产品成交额超过2700亿元。截至目前,拼多多已直连农业生产者超过1200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过百万。

作为互联网企业代表,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扎根于农村,关注“三农”的现在与未来,拼多多咬定青山不放松,以解决农业痛点、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为己任,一路拼搏向前,致力于拼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圆一个互联网企业的“三农”梦。

驱动流通结构升级,提升电商化水平

长期以来,“农货上行”都是一个困扰“三农”的重要问题。受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生产分散、生产链短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流通链长导致损耗率高加价高等影响,贫困地区和农产业带很大程度上呈现相互覆盖的状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农村网民规模已达3.09亿,但通过互联网上行的农产品规模依然偏小,传统线下批发、零售渠道的数字化水平不高。另一个现实是,虽然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很快,渗透率已达到36%,但农业只占有8.2%。小农经济面临的季节性卖难、结构性卖难、信息不对称与生产非标准化导致卖难等各种“销售难”,归根到底都与数字化程度不高有关。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是新时代农村产业发展理念的关键转变,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兴旺产业,关键在人。互联网的发展必须惠及更多的人。简单地说,就是要把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民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商”。

2016年,我国16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电商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此后,地处秦巴山区的甘肃陇南开始探索“一店带多户”“一店带多村”精准电商带贫模式。当地政府不但给农户送来技术和设备,还联合拼多多等电商企业为农户进行培训。从最初一窍不通,到通过直播平台,把家乡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陇南市许多年轻的90后“新农人”,成为当地“一店带多户”的示范户。电商激活了村庄,带动当地的贫困户增收脱贫,陇南电商带贫模式也被推广到近2/3的国家级贫困县。

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平台在农业农村地区的加速渗透,逐步改善了过往产品知名度不足、销售半径窄、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等诸多问题,推动农产品产业带出现新的融合发展趋势。以拼多多为代表,推动农产品上行超短供应链,驱动区域特色产业带的流通结构升级、电商化水平急速提升,并且还催生出了新型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这其中,广西百香果是一个典型的由电商驱动的农产品产业带。来自拼多多数据显示,平台百香果畅销榜中超过80%的产品发货地均为广西,玉林市发货占比50%。百香果畅销榜单销量超10万+的“领先农货”中,玉林占比超40%。

广西百香果主要种植区域中近67%都以电商销售为主,全区百香果电商企业超过300家,并围绕上行形成了成熟的标准化供应链系统。得益于电商生鲜消费的兴起,百香果的消费属性也从原料升级为即食产品,价格一路攀升。

在四川,大凉山软籽石榴也“拼”出了一条完善的电商上行产业链条。来自拼多多平台的石榴畅销榜中,超过20%的产品发货地为四川会理,该区域销量超10万+的单品占比超50%。

四川会理95%以上为小农户自主种植经营,属于典型的小农发展模式。但在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的推动下,电商销售成为重要出口。

会理县电商协会数据显示,当地注册电商企业超过110家,年销售额千万级别的电商企业近10家。其中拼多多平台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销售量超过1000万斤的商家超过10家,首批上市的石榴日均订单超过1万单的就有17家。

线上消费市场释放出的巨大增量,在超短链的驱动下与农产品产业带深入融合。上游的农业农村地区逐渐形成一条集种植、加工、分拣、运营的供应链系统,形成电商激活产业带、产业带壮大电商的有效互补。

电商助农,大有可为。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高达近4000亿元。此前央视热播的脱贫攻坚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评价:“拼多多这样新型电商的兴起,降低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也为许多贫困地区拓展出脱贫攻坚的新渠道。”

如今实现全面脱贫之后,电商助农正在成为乡村的一种“新常态”。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助农脱贫的过程中,实际上搭建起一整套扎根农村的商业基础设施。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与电信企业、中国邮政等社会力量,也正在不断改进乡村商业的基础条件。这将对广大农村的商业环境持续产生影响,在开拓农产品上行优质渠道的同时,也在不断培育乡村地区的“商业土壤”,进而促进农业产业与消费产业的深入融合,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和关键——产业兴旺。

聚焦“最初一公里”,推动农产品源头分级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建议,大范围推动我国农产品的产地源头分级,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的问题,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率,提高农民收入。

这一建议引发热议和思考。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难以标准化、批量化,农产品的产量、产能也受到制约。

在大国小农的国情下,依靠传统销售渠道的小农户,往往是被动地将农产品交给上门收货的代办,或自己送到附近的收购点。蔬菜、水果往往是大小、优劣混装,没进行必要的分级分等。这导致两个问题,首先是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高,目前,我国的粮食、水果产后损失率都远高于日本等国;其次是农民收入受限,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

这个问题如何破解?近年来,涉农电商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产品的源头分级,对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明显作用。

电商直接面对消费者,需要严格的细分标准,以满足不同需求。比如拼多多平台上的丹东草莓,按照单果20、30、40克分成不同等级,40克的能比20克的每斤贵3到4元。其他大多数水果都遵循同样的道理。对农产品进行源头分级,可以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分级后,也可以满足农产品消费多样化需求。一些被传统渠道低价收购甚至排斥的小果型,因为契合小分量需求特征,甚至可以在电商平台上热卖畅销。一些知名农产品品牌的“花斑果”,被单独区分出来后,价格优惠,口感不变,极受电商消费者欢迎。这些农产品都能仅靠着“分级”这一简单的初加工过程,在新的电商销售体系里,就能从“卖不出去”变成“香饽饽”,为农民带来显著收入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电商平台沉淀了大量基于无数市场交易过程形成的分级标准,这些标准,结合科研机构,可以反馈到产业链前端,形成供应链和生产标准。线下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标准。但是,通过电商渠道的大规模农产品上行是近年来的新现象。电商新业态下,消费者的需求更为多元细分,消费者对大小、口感、品质的要求,也能更准确和快速地传导到生产端,从而更好地实现“市场导向”。农产品源头分级分类的标准,可以充分吸纳网销的特点。

对农产品进行源头分级,拼多多是众多电商平台中的先行者。2018年,拼多多首次在行业内提出了“最初一公里”战略,深入农业的生产环节,打造生产端“最初一公里”直连消费端“最后一公里”的体系。结合市场性、科学性、可执行性等多个维度建立源头分级标准。比如,拼多多联合江苏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多地政府支持下,共同推动制定长三角的螃蟹分级标准。基于这些新的标准,进一步探索高品质、名品牌的形成,能让农民获得更大收益。

事实证明,分级后的初加工可以大幅降低产后损失率,对小农户的直接增收效应明显。对很多小农户来说,过了这一关,才是后端的精深加工和更前端的标准化种植。这种产地初加工的需求和实践,在拼多多等新型电商推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电商平台和“新农商”们,在实践中不仅“生长”出了各种具体标准,引导供应链根据农产品的大小、品相等进行分级,也在生产环节主动探索相关标准,带动产业标准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些源于市场和行业的具体实践,为大范围推动我国农产品的产地源头分级提供了有益经验。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提出加快从源头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的问题,主要围绕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展开,以提升农产品产区贮藏保鲜和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赋予了“最初一公里”更丰富的内涵,更明确地把初级农产品的源头分级、分拣、冷库储藏等初加工,包含在内。

构建智慧农业管理体系,探索助农新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从趋势来看,未来现代化的农业,将是真正的高科技行业。以科技应用提升农业生产力,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变革,将成为新农业时代的重要标志。

在投身扶贫助农的过程中,2018年,拼多多结合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推出针对农产品上行的“农货智能处理系统”“山村直连小区”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形成“农地云拼”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将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基于开拓性的“农地云拼”技术创新体系带动农产品大规模上行,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突破传统流通模式的限制,直连全国大市场。

依托“农地云拼”体系,拼多多平台单品订单量10万+的爆款农产品超过了1500个,包括云南雪莲果、广西百香果、新疆小红杏、大凉山软籽石榴等在内的网红水果,持续通过拼多多平台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边远地区“小水果”变成了“大产业”。“农地云拼”体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产业发展,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比如,广西、云南地区的百香果、人参果等小众水果,先后通过拼多多平台走红全国。2016年,广西玉林村民庞志玉以两万元本钱开始在拼多多经营“玉林百香果”,4年时间,已累计卖出1500万斤,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目前,其店铺日均订单稳定在4000单以上,为其供货的果农在收成好的年景,每亩净利润能达到8000元。

2017年起开始在拼多多热销的云南人参果,也在3年间带动主产区石林县当地种植户收入增加了10倍,种植面积从1万亩上升到近10万亩。

在“农地云拼”体系增量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了有吸引力的职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靠人才。传统农民群体对新零售、智能化、信息化的认知了解不足同样是影响农业现代化和农民进一步致富的关键。

中国农业大学智慧电商研究院在去年11月发布的《2020中国农村电商人才现状与发展报告》显示,结合“十三五”期间农产品电商商家数量、农产品电商销售复合增长率估算,未来5年农产品电商人才缺口将逐年上升至350万人。

拼多多十分重视人才培养,为解决人才问题,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建设“新农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下的合理利益分配,引导受过高等教育、了解互联网的新型职业人才返乡创业。

2018年,拼多多创立了“多多大学”,通过“多多大学”等培育体系,建立线上线下两条专业性“扶贫产品上行与互联网运营”课程培训通道,不断为乡村地区输送人才。至今,“多多大学”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培育本地学员6700多名。直接引导店铺超过3900家,触达49万扶贫产业经营者,已带动全国超过10万名“新农人”返乡创业。2020年下半年拼多多又开启新一轮10万“新农人培育计划”,持续向农产业输送人才,助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培养输送人才的基础上,拼多多还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更多AI等前沿技术赋能农产业,为农产品深加工,创造更高附加值带来更多可能,为未来“三农”拥抱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2020年7月,拼多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发起“多多农研科技大赛”,邀请众多青年科学家、顶尖农业人士参与,结合劳模经验与前沿技术,探索更加本土化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导下,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联合举办的国内首届“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数字农业种植竞赛。举办这项赛事的初衷,是能够构建一个长期的、规模化的竞技平台,通过全国顶尖农人和世界人工智能的切磋与较量,充分激发青年学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探索出一批适用于小农生产模式的、低成本的、可复制的AI农业应用,并且通过将人工经验数字化,来为农产区提供植物AI种植模型。

尽管国内农业AI种植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此次比赛让业内也看到AI种植巨大的商业前景,这将吸引更多高科技人才投身农业,共同推动农业生产的数字革命。

目前,我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778亿元,预计到2025年能够达到1.26万亿元,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抓住数字技术机遇,快速发展数字农业,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0年10月18日,拼多多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建设精准农业管理体系,构建智慧农业管理体系,并共同发起“建设智慧农业协同创新中心”,探索产学研融合扶贫助农新模式。

同时,拼多多不断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探索科技扶贫的研发应用。2018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以“多多果园”为代表的扶贫产品,将平台超过7亿用户的游戏娱乐需求,与扶贫助农工作结合。平台用户在拼多多客户端的虚拟果园中种下树苗,通过社交互动的方式培育果树,果实成熟后可以免费收到一份由拼多多送出的扶贫助农水果。拼多多为助农扶贫所作出的努力并不局限于以电商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规模的大幅提升,更在于通过科技产品应用,改造传统农业,为新时代“三农”更美好的未来架桥铺路。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拼多多   “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