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不断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钉钉子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坚持、多次阐述、反复强调的工作作风和方法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党员干部要从钉子身上挖掘精神、提炼品质,汲取力量,提升个人素质,推动事业发展。
要围绕一个“准”字,提高推进的“整体效率”。钉子并不是无坚不摧的,遇到比它质地还要坚硬的物品,钉子不但进不去,还很可能被折弯甚至折断,这就需要找到一个攻坚突破的关键点——最薄弱处。从物品的最薄弱处进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干工作,不能只顾“硬碰硬”,不撞南墙不回头,最后只落得个“精神可嘉 效果一般”。要对整项工作尤其是难度较大的任务,有一个总体的深刻的认识,分清重点、难点、痛点在哪儿,正所谓“打蛇打七寸”,从最薄弱的地方、最关键的环节做起,集中优势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尽早打开突破口。
要围绕一个“特”字,打造自己的“专有品牌”。钉子之所以能被广泛运用,是因为它本身的作用所在。之所以难以被代替,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看家本领”——钉子尖儿。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钉子尖儿,它的“爆发力”“杀伤力”是显而易见的。党员干部要在提升“内生力”上下功夫,对岗位、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意识地去打造自己的优势特长,坚持“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特”的思路,把自己打造成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要重点聚焦薄弱短板,改善提升自己的劣势不足,进一步增强工作本领,提高岗位的综合竞争力。
要围绕一个“常”字,锤炼坚持的“过硬作风”。钉子在发挥作用之前,要经受锤子的“千敲万打”,忍得住寂寞,受得了孤独,才能“破茧成蝶”。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要充分发挥钉子这种“飞蛾扑火 自我锤炼”的精神,坚定“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的信念,主动接受最繁重的工作,主动到最艰苦的岗位锻炼,主动承担责任、担当作为,在实干中提升自己。要有“滴水穿石 铁杵成针”的毅力,紧盯目标不偏离,奋勇前进不停步,不达目的不罢休,去争取一项又一项进展,争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要围绕一个“借”字,增强工作的“最大合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钉子真正发挥作用,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借助外力——锤子,在锤子一下又一下的敲击下,钉子一点一点进入,才能真正起到固定物体的作用。党员干部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学会“借力”,多与领导同事沟通,多向先进典型学习,不断增强综合实力。要全面分析手头的工作任务,哪些可以独立完成,哪些需要外界帮忙,帮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脚下有步。
把“钉钉子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从小事做起,从当下做起,更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作者: 贾绪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