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民美好生活的丰富内涵与实践逻辑(2)

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实实在在获得感的殷切期待

针对新时代人民对社会建设的希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并要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殷切期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应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缓解“入园难”“入园贵”“入园烦”问题,提供科学保育和教育,明确托育服务的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庞大且完善的保育和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坚持多劳多得,缩小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切实维护广大劳动群众合法权益,帮助广大劳动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以公平的方式强化住房保障;全面完善救助保障、社会福利以及优抚安置制度,发展新时代慈善事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争取“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等。经过长期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发展,我国居民得到了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2019年,全国幼儿园数比2012年增长了55.14%,教职工数比2012年约翻一番;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51.9万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2.76亿、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0多万,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201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18年增长了7.9%和9.6%,后者增速已经超过前者,收入分配差距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卫生机构数比2012年增加了47136所,卫生人员数比2012年增长了34.94%,卫生机构床位数比2012年增长了46.8%;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数比2012年增长了74.5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2012年增长了8.32%,城市养老服务机构由2012年的6464个增长为2017年的9618个,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正逐步并轨;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37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公租房租赁补贴,上亿居民“出棚进楼”,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0.6%,截至2020年5月17日,全国22个省区市的780个贫困县已宣布脱贫摘帽,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巨大的中国力量。

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在党领导人民努力抗击疫情中得到显著体现。一是保证了“学有所教”,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疫情防控期间大规模的居家学习成为可能;二是保证了“劳有所得”,提高疫情防治人员的薪酬待遇,扩大卫生防疫津贴发放范围,确保覆盖全体一线医务人员;三是保证了“病有所医”,保证药店销售的口罩、酒精、消毒液明码标价,严惩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四是保证了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根据受疫情影响的严重程度不同,差异化地给予企业、个人补贴或优惠政策,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疫情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五是保证了脱贫攻坚的顺利实现,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即使遭遇疫情冲击,也一定会克服困难,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坚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

因应人民对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国家“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增强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得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治理的成效;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展现承担国际责任和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朝着更符合我国人民群众利益的方向发展。经过长期“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我国居民建造了景象万千的美丽家园。

2019年,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46.6%,超标的占53.4%,这一比例在2018年分别为35.8%和64.2%;酸雨区面积约为47.4万平方千米,比2018年下降了0.5%;899个县级水源地3626个问题整治完成了36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899个黑臭水体消除了2513个;长江流域总磷超标断面数比2018年下降了40.7%;固体废弃物实际进口量为1348万吨,比2018年减少了40.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8年降低了4.1%;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由2018年的1.67亿立方米/日上升到1.77亿立方米/日;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由2018年的72万吨/日增加至87.08万吨/日;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比2018年上升了1.3%。更重要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助于“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观念的树立。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求是》,2020年第5期。

③《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④《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12日。

责编/刁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