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党建创新 > 正文

党建论坛丨土地革命时期,党是如何过“紧日子”的

2

作者: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万立明

俗话说:“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曾经遭遇了数次困难时期,都是通过精打细算,想方设法过“紧日子”,顺利渡过难关,并使勤俭节约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自觉和行为习惯,成为党的一项优良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今日起,人民论坛网围绕“党在历史上如何过‘紧日子’”推出系列文章,将中国共产党通过克勤克俭、厉行节约,应对和化解困境的成功经验完整展现,以飨读者。今天推出第一篇《土地革命时期,党是如何过“紧日子”的》。 

1927年8月到1937年的土地革命时期,由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出现严重的物资匮乏,导致军民生活极其困难。为应对危机,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自愿地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同时还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节省运动,以充裕革命经费、粉碎敌人对中央苏区的封锁。

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省吃俭用,厉行节约。例如,毛泽东同志当时只有一床连棉花带布不到三斤半的旧棉被,晚上睡觉用禾草做枕头,衣服只有两套,而且还打了很多补丁。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说:“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中央苏区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都是一双草鞋、一顶雨笠。可见,过“紧日子”,艰苦奋斗,已经成为当时党员干部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筹集军事经费,党和中央苏区政府提出“节省每一个铜板”的口号,在中央苏区群众及苏维埃机关团体中开展节省运动,全力以赴支持在前线作战的红军官兵,有力保障了革命战争的供给。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政府发布《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实行节俭经济运动》的通令,要求各地方政府必须尽量减少预算、杂费、特费等,牢固树立节俭一文钱即是对革命工作有一分帮助的观念。同年7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指出:各级苏维埃政府要领导群众团体做节省一切开支以充裕战争经费的运动,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因此,这次运动强调节约为革命,这一切的节省,虽在各部分为数甚少,但积少成多,并可以养成艰苦朴素、节省的苏维埃工作作风。

1933年12月,当时的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号召全中央苏区的工农群众共同开展节省运动。该报提出,开展群众性“每天节省一个铜片”的持久竞赛、不进馆子不吃小食、节省办公费百分之三十、普遍建立节省箱等节省规约。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呼吁:“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因此,《红色中华》充分发挥作为中央机关报的作用,“节省每一个铜板”成为当时中央苏区一句响亮的口号。

1934年3月,《红色中华》号召全体苏维埃工作人员及各学校,“节省每一个铜板”来帮助战争,同年4月至7月四个月内节省80万元经费。该报还提出,政府工作人员每人每日节省二两米;裁减非必要人员;分了田的工作人员自备伙食一个月;减省国家企业工作人员的津贴;节省办公费及用品;后方军事机关尽量减少浮支等。1934年3月2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也要求中央苏区工作人员自带伙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回家背米去机关吃。因此,中央机关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动党员群众积极响应。闽西有一首歌谣,“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穿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真实地反映了当年中央苏区干部访贫问苦、节约奉公的动人形象。

中央苏区的节省运动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绩。经中央审计委员会核查统计后显示,中央各部门1934年4-7月的开支总和比2月份减少625876元,节省款项共计87896.208元。这只是金库收到的数字,实际节省的数目远不止这些。中央各部门不仅完成了四个月节省80万元的目标,而且还比计划数超过近一倍即130万元以上。

因此,迫于当时的状况,党和中央苏区政府在工农群众及苏维埃机关团体中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节省运动,全力以赴支持在前线作战的红军官兵。“自带饭包去办公”的口号充分体现了中央苏区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厉行节约、省吃俭用的优良品质。在运动中还创造出多种形式的节约方式。无论是政府工作人员、红军官兵,还是学校和医院等单位,都积极参与节省运动,自愿把节省下来的钱物都捐献出去。善于过“紧日子”逐渐成为中央苏区军民的一种工作方式和习惯。

原文责编/谢帅

[责任编辑:王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