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后疫情时代: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思考

作者: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王海平,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常战军

导语: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和不足。如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科学建立强大的国家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本文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实地调研和系统梳理,深刻反思了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现存弊端,从强化公共安全法治保障、重塑公共安全防控体系、重新明确公共安全职能定位三个维度提出了系统重塑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新路径,特别提出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整建制划入国家应急管理机构,优化整合资源,理顺体制机制,构建一个覆盖全民的中国大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防疫防灾救援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新思路,旨在有效推动后疫情时代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近年来,公共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尤其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和不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政治问题,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如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科学建立强大的国家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危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

“十四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我们积极响应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开展“我为国家‘十四五’规划建一言献一策”以实际行动庆祝农工党成立90周年活动要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指示精神和三次中央深改委会议为我国未来几年公共卫生体制改革的战略定位,对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实地调研和系统梳理,深刻反思了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现存弊端,提出了系统重塑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希冀通过建言资政,凝聚共识,有效推动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推动我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

深刻反思: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现存弊端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给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统筹全局、果断决策,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展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同时在这场与新冠病毒抗争的艰苦进程中,迫使我们每一个人往更深的深度和更广的维度进行思考。

回溯历史,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国家建立的覆盖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通过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先后控制了伤寒、疟疾、非典等疾病的流行和蔓延,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成功防范应对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突发疫情,各类主要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但我们也注意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十三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上发言时提供了一组数据发人深思。2010—2018年,中国各级疾控中心人员总数减少3.9%,其中作为专业技术主力的执业(助理)医师下降10.8%,而同期综合医院人员总数则增加64.3%;在经费方面,疾控机构在医疗卫生支出占比从2.9%下降到2.4%,基层人员和工作经费明显不足。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医轻防”观念仍普遍存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疾控和应急等职能分散在疾控、医政医管、应急办等多个部门,内部政令不一,对疾病防控工作干预较多,缺少统筹协调,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方向性的问题、系统性的问题、基础性的问题始终没有很好补上,缺乏防控大疫能力。钟南山院士曾感叹:“这次暴露的短板——我们CDC的地位太低,只是个技术部门,CDC的特殊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既是对“后SARS时代”我国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集中检验,更是对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一场“实战大考”。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面镜子,直接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长期存在的明显短板和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考验下,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与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安全形势各项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与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进一步凸显了科学建立强大的国家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织密织牢公共安全防控网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们必须正视和反思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和不足,重塑公共卫生防控体制机制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国家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系统重塑: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民安,国就安;民强,国就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定性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后疫情时代,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强调: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要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强化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并强调要更加注重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视野宏阔,指向明确,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深改委会议三次召开三提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从“点”到“面”,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为构建我国强大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长远谋划。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