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学生“被就业”乱象的成因与治理

【摘要】近年来“被就业”乱象引起了多方关注。在华丽的就业数据表的背后,衍生出鲜为人知的“被就业”乱象。“被就业”乱象不仅糊弄了高校、企业,还伤害了学生,严重影响到社会发展。治理大学生“被就业”乱象,是当下肃清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关键,应重点抓住政府、产业、高校“三螺旋”。

【关键词】“被就业”乱象 大学生 高校 企业 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近期,大学生“被就业”事件在多所高校出现,其中详情值得关注与探究。部分学生在个人所得税APP中竟然发现自己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工作且领了工资,这种“猫腻”到底从何而来?是高校迫切需要就业率,还是企业偷税漏税的挡箭牌?“被就业”乱象还需要加强治理,在相关政府部门、高校以及企业的通力合作中,确保就业趋势与环境。

大学生“被就业”乱象,糊弄了谁、有何危害

三方协议映射出一所高校、一个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最能体现应届学生就业率的就是三方协议给出的数据,同时该数据也是衡量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科学、人才培养体系是否合理的依据。如果关键数据缺乏监管,就会出现人工注水的情况,甚至沿袭成为不良风气;对于三方协议在不加审核的情况下,就加盖企业公章;没有签订协议,就不发放毕业证;或者直接从电商网站对三方协议进行代签,让其成为生意……这一系列乱象,让学生深受其害。

虚假的数据严重危害了学生和企业的利益。因为数据造假,企业不清楚学校的真实水平,只得借助经验与排名的方式考核学生;应届毕业生初入社会签订的第一份协议就带有造假性质,影响非常不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会上报教育部,然后由教育部对相关数据进行判断与调查,最后调整高校的专业布局和招生政策。就业数据关系着国家人才战略和高等教育人才的塑造计划,如果数据存在虚假,很可能出现连锁效应,让政策继续走偏。对于上述问题,教育部已经要求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不能将签约和发放毕业证书挂钩。确保高校就业率数据的真实性,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就业水平,才能更好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所以大学生“被就业”、没有真实性的三方协议必须废除。

大学生“被就业”乱象为何出现

首先,高校就业存在行政化倾向。当前个别高校受金融危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对就业形势,不得不通过行政方式或者短期行为拉高就业率,落实就业率任务和指标。应届生就业率作为考核与评价高校的核心指标,不止是衡量高校领导政绩、办学质量的关键指标,同时也是审核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关键因素。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政府需求的关键,对地方政府而言,关系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教育部门而言,关系着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所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受欢迎程度与办学质量。

其次,高校的就业评价指标不科学。很多高校针对应届生就业率都有明确的要求与考核机制,所以很多高校挖空心思拉高就业率,二级学院会接到来自学校的就业率指标与进度指标,这些还与辅导员的职务晋升、业绩考核、评审晋优等挂钩,正因如此,个别高校甚至出现冒着被教育主管部门惩罚的风险注水“就业率”。一些高校甚至背地里规定,如果毕业生没有签署就业协议,就不给予毕业证书,面对种种压力,应届毕业生会想方设法找关系、托熟人在协议书上盖上公司的章印,甚至找签约代理公司来落实盖章任务。

最后,监督体系不够全面。与高校相比,应届毕业生作为弱势群体,一些大学生对“被就业”抱着不甘的态度,当出现“被就业”问题时,一些大学生会直接向高校专门主管就业的部门反映,或者向社会上的新闻媒体说明这种情况不公平,或者在贴吧、知乎等网站上发帖寻求帮助,但其结果是只有少数错误被纠正,较少的问题被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学校缺少来自第三方的监管,学校压力主要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施压,在就业率方面,教育部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虽然自媒体的监督职能正在逐步增强,但只有引起政府主管单位的注意,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更强的约束。

大学生“被就业”乱象治理:政府、产业、高校“三螺旋”应发挥作用

政府应积极助推产学研合作,帮助高校就业去行政化。一方面,为企业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形成发展共识。企业作为经济效益的重点,很多战略都是围绕该目标进行,所以政府必须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资金与政策保障,让企业全力投入到产学研合作中。虽然高校和企业间的价值观没有冲突,但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难免出现冲突与矛盾,所以政府必须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让高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在产学研合作中,加大惩罚与奖励力度,通过监管机制,助推产学研发展。另一方面,从高校就业中去除行政化。对当代高校的教育机制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打破行政化的形象。为达到去行政化的效果,除了要形成良好的大学制度,还应坚守学术导向,形成良性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机制。通过行使不同于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展现学者的民主与自我管理效果。助推高校结构性和教育性改革,让高校专业结构和市场就业需求一致,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另外,政府要主动形成人才监测机制,通过分析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特殊人才。

打造创新创业型师资团队,优化就业率的考核与统计过程。一方面,打造创新创业型师资团队,优化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建设更多的体现为专业、学科以及课程建设,为了培养创业创新能力,必须体现学科创新性,完善专业结构,拟定有效的专业课程,建成一支创新创业型的师资团队。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情况拟定富有个性的评价机制。虽然个性化的评价机制目前不能全面实施,但学生可以自愿参加个性化评价,为学生留出更多选择空间。另一方面,优化就业率的考核与统计方式。对就业率的统计主体进行改革,由第三方提供透明、公正、公开的信息,结合国外做法,通过第三方中介统计就业率,通过监管、审核,从源头上避免虚假资料。同时,由政府制定标准,优化统计指标与方法,结合就业规律,在时间上保障应届生理性就业。

增强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大政府与学校监管。一方面,转变观念,为高校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与企业自己设置科研部门相比:和高校合作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高校拥有庞大的科研团队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所以企业可以主动反哺高校,从科研经费上进行资助。同时,由企业对高校输送教育资源,将最新动态传达给学生。另一方面,增强政府与学校监管力度。目前,很多高校在就业率统计上还存在制度缺陷,高校作为统计主体,也是就业率数据的关键,这种自评的统计方式为就业率趋高提供了平台,外加监管不力,让就业率数据存在种种虚假。对此,政府应当改变和高校的发展关系,在政府放权的同时,增强监管力度;在深化就业率统计的同时,增强弄虚作假的惩罚力度。

(作者为湖南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卓越教师计划2.0的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双核并举’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9)291号)成果】

【参考文献】

①阎小民:《高校毕业生“被就业”的结构分析和实证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15年第22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