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刊发《江苏省昆山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调查》,通过“解剖麻雀”式点对点剖析,探索总结县域现代化治理的科学“密码”,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意见,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和借鉴。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解决的是如何更高质效服务群众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治理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比如,基层人民群众住房保障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但是无论有多难,都必须采取切实的举措去理清头绪并推动解决,这是党委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基层治理是关系所有人的大问题,必须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来推动落实和解决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基层治理必须打牢法治根基,社会力量要做法治建设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以法治作为根本保障,通过法治引导国家良性发展、稳定发展、持续发展。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融入法制建构和法治宣传,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并将这种诉求和愿望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遵循,体现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同时,社会力量还要注重加强宣传引导,把法治精神深深注入于人民群众的内心,让遵守法律不断成为人民群众的共识,凝聚尊法守法用法靠法的“最大同心圆”。社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因此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并充分听取社会力量的意见,则是基层治理应当充分考虑和认真践行的。
基层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社会力量要充分参与到基层治理行动中去。社会力量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公共服务的水平。社会力量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志愿服务者,有的是教育、卫生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的是离退休人员等中老年人,这些人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份子,是基层治理的对象,也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从实践看,社会力量的参与,将带动基层治理呈现全新的面貌,将推动基层治理实现更大的升级,社会力量对基层治理的贡献度也将努力提升、不断放大。因此,社会力量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危机公关、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中来,让基层治理实现路径更加多元化、实际效果更加凸显。(作者:李慧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