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两会国是厅|落实“六稳”“六保”护航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1590028649162

2020人民论坛两会国是厅专题

作者:吴凯丽 陕西省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卢黎歌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陕西省高校德育中心主任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关键之年,还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同时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处。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金融等领域风险有所积聚,基层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当前,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接续完成好各项历史使命夯实基础。“六稳”和“六保”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发展变化着的具体实际,善于运用战略思维,敢于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抢抓战略机遇的生动体现。

“稳”体现的是辩证思维,是一种审慎的工作方针。目的在于严防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大起大落大波动,体现了“哲学思维——工作方针——具体操作”三大层面一以贯之的“稳”。2018年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为切实有效解决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主要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六稳”方针,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2019年12月,随着中美经贸摩擦不断升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完善和强化“六稳”,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0年4月,面对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形势的双重压力,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目的是为了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可见,“六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两点论”和“重点论”辩证统一的观点,是在综观国际国内两个大变局的发展形势下作出的审慎决策,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着眼点,待时机成熟将转换至求“变”求“新”的发展轨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保”体现的是底线思维,是瞄准必须完成的任务。目的在于守住底线不突破,稳住根基不动摇,体现了党中央深刻把握国内外环境变化,清醒于当前的风险挑战,立足全局大局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结果的定力和能力。今年是具有历史性承启作用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面临风险挑战和严峻形势的艰难一年。如何避免疫情干扰十九大制定的我国发展蓝图,是目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国际疫情蔓延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的形势也对我国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党中央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当前形势,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六保”既是为了保障既定目标的圆满完成,也是为了未来发展更“稳”,筑牢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护航中国经济长期向好。

“六稳”“六保”都贯穿并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决站稳人民立场,始终以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需要、增进人民福祉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马克思曾指出,“需要是人类心理结构中最根本的东西,是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藉此,政策制定唯有从实际出发,探寻、对接并契合人民利益的需求点,满足人民利益诉求,实现眼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统一,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体需要与集体需要的统一,稳人心、保民生,方能为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六保”任务既是对“六稳”工作从目标角度提出的要求,是对“六稳”的补充,也是针对疫情带来的新的不利形势提出的应对之策,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通过落实“六稳”工作,守住“六保”底线,努力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护航经济社会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