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2013年开始就成为了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目前有进出口企业数量约640万家,创造就业岗位超过4000万,带动就业超1.8亿,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19.6%。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封锁措施,对抑制疾病传播、保护生命安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各国生产经营活动近乎停滞给我国的外贸企业带来极大冲击,短期内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营业额下降、运营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减慢等系列问题,从长期看,此次疫情也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的一次洗牌。
以此我们不仅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六稳”要求,解决外贸企业短期内面临的生存问题,也要放眼未来,及早布局疫情结束后的全球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未雨绸缪、抢占市场先机。
短期战略:纾困减压,稳字当头
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疫情全球蔓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短期的,再加上外贸企业数量较多的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经济基础良好、产业结构齐全、优质企业众多,只要尽力做好稳外贸稳企业的工作,最大限度地保存企业实力,就一定能打赢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经济战。
要在加强对进出口数据的监控分析,加强舆情监控,及时掌握异常企业情况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降费、减租、减息、补助等帮扶举措。要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指导力度,帮助其规避产品质量风险、出口合同风险和贸易壁垒风险。
长期战略:求新求变,质量提升
我们还要认识到,新冠疫情将加速世界经济、社会格局的重构,未来全球化将呈现数字化、去产品化、多极化的趋势,由此带来的动荡加剧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既有风险又是机遇,要鼓励外贸企业求新求变,提升质量,积极应对未来变化。
要推进外贸企业销售新渠道的建设,提升销售渠道的质量。一是帮助外贸企业转战内需市场,抢占中国经济率先恢复的商机,优化内销便利化措施,助力企业减少内销渠道成本。二是鼓励外贸企业拓展网络消费市场,抓住线上消费市场发展机遇,国内电商和跨境电商同时发力,电子商务和实体店铺两条腿走路,要推动外贸企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加强客户管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释放发展新动能。三是深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潜力。加快构建基于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一带一路”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进一步降低贸易交易成本,使投资更加便利化,互联互通加快,打造中国对外贸易的“升级版”。
要关注全球产业链收缩的倾向,盘活现有资源,提升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链安全质量。加强产业链联动,排查摸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别分布、技术水平、疫情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布局,在统筹协调国内外产业链供给渠道的同时,挖掘、培育国内供给渠道,巩固、开发国外供给渠道,提高产业链安全系数。
要以新的投资和消费增量弥补外需下跌的缺口,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提高项目投资的便利化程度,优化营商环境。要继续加强5G网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以此带动新一轮消费热点,为制造业扩充新的有效需求。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社科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