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关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讨论热度颇高,一些人拿着所谓的流量数据,断言其“要凉了”。然而,当我们拨开流量的迷雾,深入探寻就会发现,仅以流量评判DeepSeek发展态势,未免过于片面和草率。
质疑DeepSeek“凉”了,主要是基于“DeepSeek官网的访问量,从年初的7.5%降至3%左右”。殊不知,这一数据统计存在着局限性,既未考虑到DeepSeek独特的生态布局,更未考虑到许多高黏性用户很少登录官网和App,而是使用不同服务商提供的接口,比较知名的如腾讯元宝、百度、火山、微信小程序等。同时要看到,还有不少用户出于自身需要,主动接入并在本地服务器上部署了DeepSeek。如果没有将这几项数据列入其中,就难免会质疑DeepSeek“凉”了。
实质上,这种流量分流是DeepSeek战略选择的必然结果。年初,“服务器繁忙”的提示频繁出现时,团队没有选择限制用户规模,而是开放接口,邀请全行业一起参与服务分发。这充分说明其生态策略,主要是为了让AI技术的“蛋糕”越做越大。当一款技术从用户的尝鲜工具,变成千万开发者手中的通用组件,流量数字的起伏就难以定义其真实影响力。
关于DeepSeek“降温”的争议,本质上反映出一些人对技术发展存在认知偏差。当评判一款AI产品成功与否,我们是该关注用户数、营收额这些指标,还是更应关注其对产业生态的激活能力?
DeepSeek的贡献,不是做出多出色的软件、占据多大的市场份额或积累多少财富,而在于它所打造的开源生态,让整个行业焕发出蓬勃生机,加速了AI技术的进步。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快速从通用领域向行业纵深渗透,一些行业大模型通过垂直领域的数据微调,在金融、工业、政务、司法、民生等领域广泛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这种“去中心化”的发展路径,看似让DeepSeek失去独占的光环,实则加速AI技术的产业化。当推理大模型成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医疗终端的“参谋”、教育设备的“助教”时,其已不再是某个公司的专属产品,而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底层逻辑”。这正是技术发展的意义。从自媒体人用AI智能体批量制作视频,到病虫害监测设备帮助农民做好田间病虫害监测预警,技术正以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是借着流量红利休养生息,还是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模型的训练和更新?众所周知,大模型训练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的准确率,都需增加数倍的算力投入和数据标注成本。DeepSeek“凉”不“凉”,其实不重要,不如先来思考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们是否给技术发展留足试错空间?从蒸汽机到电力再到互联网,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以创新为内生动力,以生产力跃升为体现,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诚然,AI大模型不例外。当开源生态让更多人共享技术红利,当第三方应用让服务触达更广泛人群,当研发团队专注突破技术瓶颈时,这样的“降温”恰恰是坚持“智能向善”的标志。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广泛深入应用,产业数字化转型向产业智能化、融合化、生态化加速跃升,对于DeepSeek们而言,真正的考验从来不是能否成为流量明星,而是能否在喧嚣中坚守创新初心,在算力、数据、算法的深水区持续探索。国产AI的下一程,一定会因更多参与者的加入而更加精彩纷呈。
给技术深耕者多些耐心,给创新实践多些包容,理性看待DeepSeek发展,莫被流量表象误导,我们才能在AI浪潮中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