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国情调研 > 正文

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2)

挑战

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当今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着一个高度互联的全球经济社会,但交通自身内在的复杂性以及深刻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发展公共交通是目前解决交通拥堵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发展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为推广公共交通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如法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行公交优先战略;日本致力于建设发达的公交网络,民众出行会首选轨道交通,小汽车主要用在个人的休闲、度假、旅行等方面;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将智能运输应用于公共交通。其他国家也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划分公交专用道、设置公交信号优先、建立停车换乘系统等。但是,总体来看这些努力和措施依然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由于缺乏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公共交通普遍面临着服务质量较差、乘车时间长、运行速度低、换乘次数多和候车时间长等问题。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公交优先”政策,迄今公交运营线路里程达106.9万公里,公交专用道达1.09万公里,轨道交通(包括地铁、有轨电车、轻轨、单轨、磁悬浮、APM等)运营里程4900多公里。然而,许多城市的交通拥堵仍缘于公共交通不足。公共交通不足迫使通勤者以小汽车来弥补,迅速增加的小汽车又使城市交通拥堵雪上加霜,因此,各地不得不实施摇号政策限购或限号政策限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时讲到,如何解决好海量人口的出行问题是个大难题,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他强调指出,“发展公共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方向”。将来如果能够形成大容量的公共交通和小容量的个人交通互补,形成小汽车(私家车)交通和公共交通良性分工,拥堵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交通运输安全与技术创新任重道远。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安全是交通运输的底线和生命线。世界各地不时发生的各种交通事故一次又一次敲响了安全的警钟。实际上,新旧业态不断叠加的安全生产风险,以及人为破坏、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交通运输的高科技化和高速化,使交通运输安全平添了更大压力。

当今在技术创新领域,各种高科技、深科技、硬科技、黑科技层出不穷。以网络为例,2019年刚被业界确立为5G商用“元年”,人们已将目光投向了6G,从理论上讲6G时代的下载速度可达到每秒1T,比5G快一千倍。尽管5G将为社会带来革命性影响,但6G具有更大的带宽、更低的延迟和更宽的连接,或将彻底改变整个有线和无线网络结构,这对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在日益高科技化的交通运输行业,技术创新任重道远。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还要同时追赶发达国家现有先进技术,其挑战尤其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天堑变通途,技术装备也取得历史性进步,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港口泊位均位居世界第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并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自动化设备和操作系统实现自主研发应用,汽车整体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自主研制C919大型客机并试飞成功。特别是高铁,被誉为“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种种数据和事实表明,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正阔步踏上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

但是,中国交通运输技术创新存在的瓶颈、短板不容小觑。一是汽车、飞机、船舶动力与控制系统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卡脖子”问题突出。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系统相对落后;民用大飞机尚未定型,发动机严重依赖国外,重型直升机技术有待突破;高技术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不强,自主开发产品装船率不足50%。二是专业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滞后,基础工业体系对交通装备产业的支撑不足,飞机、高性能船舶的设计平台、测试评价体系薄弱。三是交通装备的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材料的科技水平相对较低,配套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四是交通智能技术亟待提高,国内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大多被国外垄断,民航空管系统技术受制于人,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技术也需加快提升。

行业治理现代化刻不容缓。无人驾驶车辆在遇到各类突发状况时该如何避让,如面对动物生命和车辆损失作何选择?这些问题既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甚至是伦理问题。虽然美国《联邦自动驾驶汽车政策》规定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性能、监管政策,德国修改后的《道路交通法》允许高度自动化和完全自动化的汽车上路,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尚缺乏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对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进行权威的责任认定。如纽约州拟让所有相关方都对无人驾驶汽车事故承担责任,马萨诸塞州则拟要求无人驾驶汽车制造商承担过错责任。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推广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当务之急是按照包容审慎原则加快管理立法,以鼓励和规范无人驾驶车、网约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等新业态发展。

面对交通运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其窘迫的现实是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前瞻性政策储备不够,行业监管能力明显不足。为此,需加快构建适应新形势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组织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速深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及综合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改革。与此同时,还需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有效激发行业发展活力。当前,中国需纵深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放管服”改革,推动行业协会、企业、从业者、民众参与到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中来,推进多方共治善治,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导向市场化、治理途径法治化和治理行为规范化,进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投融资诸多难题尚未破解。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需要高强度的资本投入,财政预算紧缺是交通发展的最大障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多元化多渠道解决投融资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美国通过以里程税取代燃油税、实施拥挤收费等举措改造老化的基础设施;日本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效率,重新考虑用专项税化解公路铁路债务;英国通过用户付费制度和有效的资产管理,使100年前的铁路和40年前的公路系统得以改造。在重大制度安排上,美国通过“冰茶”“续茶”“露茶”等法案,不断推动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创新发展。

近年来,中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相关的政策。探索将交通基础设施与土地开发、资源开发等有机结合,统筹用好行业内外存量资产,稳步推进交通融资平台转型升级,有效提升融资能力。由此,以隐性政府信用支撑、融资平台主导的模式逐渐淡出,政府信用边界清晰、社会资本主导的模式正在形成。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城际交通、物流、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创新项目融资方式,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比例,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要落实民间投资支持政策,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在充分肯定各国多举措解决投融资问题的同时,还应清醒地意识到,世界交通运输投融资领域尚有诸多难题需要破解。比如:通过何种机制把资金优先投资到有利于交通安全和运输服务的维修和改善上,特别是投资于农村和落后区域?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一体化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如何通过TOD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用好未来收益,解决交通建设长期资金来源?如何发挥好政府投资杠杆撬动作用,通过建立政府性交通发展基金和外部溢出效益补偿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解决基础设施财务的可持续性?如何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政府债券(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如何债转股?这些问题都需要抓紧研究解决。

全球交通治理体系亟待改进。世界交通运输不仅要在各国内解决自身与经济社会,以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还要在国际层面上解决各国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在当今全球化发展大势下,国际交通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发达国家普遍在20世纪中叶已完成快速城市化阶段,目前已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智慧交通建设风生水起。然而,发展中国家不论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还是智慧交通的研究成果和推进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完善全球交通治理体系的关键在于,各国在结合自身优势和能力的基础上,秉持开放互信合作包容、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相关交通运输组织,推动各国优势互补和专业化协作,促进世界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进而构建善治的全球交通治理体系。其中,发达国家应发挥领头作用,积极分享先进理念和技术,自觉承担更多责任,发展中国家则应主动学习迎头赶上。各国应立足发展大势,为共同塑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包容、协同高效的全球交通治理体系不懈努力。

当前,中国同相关国家一道加速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建设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项目;同时,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大力推动全球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今后,中国不仅将持续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造上的合作,还将大力加强与国际铁路合作组织、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民航组织、万国邮政联盟等国际组织的事务合作,深入参与交通运输全球治理,积极参与交通运输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积极推动全球交通治理体系变革,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框架下的交通运输事项,为建设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一体化的互联互通美好世界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llenge of World Transportation

Xu Fei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has advance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return, the progress of human demand and social productivity has promoted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worl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politics, economy and lifestyles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volution of transport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enabled breakthroughs constantly made in the transportation. Now the world is ushering in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 The new concept of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 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 is increasingly popular among the people. Transportation is showing a marked trend of high-speed, heavy-duty, comprehensive, integrated, high-tech-driven, intelligent,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transportation, transport network, transport safety,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

【作者简介】徐飞,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竞争战略与博弈论、高技术创新战略、创新创业与跨文化领导力。主要著作有《战略管理》《重混战略》《纵横“一带一路”:中国高铁全球战略》《战略联盟稳定性、破缺性与演化实证》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郑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