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价值永恒
1962年底,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年仅22岁。短暂的生命铸就了永恒的精神价值。1963年2月22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日,全国各主流媒体刊发了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后,迅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雷锋精神和实践热潮。《学习雷锋好榜样》一直回荡在几代人耳畔,萦绕在几代人心间,重塑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可以说,以集体主义、理想主义和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品格为标志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变的价值取向和厚重美德。
2019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考察时强调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
雷锋精神遭遇的挑战
鞍钢集团职工、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因数十年的爱心奉献,被树立为“新时代的雷锋传人”,但受到社会的关注度远不如一个娱乐明星。据说前几年他在巡回演讲后回到沈阳,在机场接机的场面异常冷清,没有一个人跟他主动打招呼,甚至有认识他的人故意躲避他。对此,我在《郭明义为何没受到明星般追捧》的小文中,分析过当时的社会心理、认知和价值观偏差。当时正值国企改革,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国企多数普通职工面临“下岗”、失业,社会地位和生活保障令人堪忧。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在社会上广泛提倡无私奉献精神,显然有悖常理,让宣传公器处于尴尬和嘲讽的境地。郭明义遇到上面提到的冷清场面,是因为宣传者树立宣传的“高大全”形象,与当时的民生需要已严重脱节。
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随着市场经济大潮、国企等各方面改革、私有化浪潮、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兴起,集体主义失落,学习雷锋精神陷入低谷,甚至有学者开始质疑、批判雷锋精神,认为如果再提倡雷锋精神,已不再合时宜。由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在市场行为乃至个人行为中不讲“诚信”、不讲“道德”,导致社会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盛行,学习雷锋同志践行无私奉献、热心助人和坚守集体主义精神的人被看成傻子,受到冷嘲热讽甚至怀疑和侮辱,甚至善举也被人讹诈。
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哲学基础:共在存在论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具有热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所需要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需要追问的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有没有现实基础和哲学依据?
其实简单来说,人的存在不是自然存在,人本质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相互依存的社会存在,也就是“共同存在”,简言之就是“共在”。共在先于个体存在。因此,和谐、共享、可持续性、多样性和多元化,国内外社会事务上的“复数真理”,可以成为新时代人们的共识。把人视为孤立的、自私的,只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才产生的一种观念,而也仅是一种观念而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存在这种现实的人。从人的本性上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离开集体(单位)、社会、国家、国际和天下等这些“共在”,个人不会有成长和成功的现实空间。社会主义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摒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是与这种把个人视为孤立的、自私的观念根本不相容的。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内容,是充满激情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所需要践行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体现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钙”,是中国体现大国担当、走上世界舞台中心的精神名片,是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精神载体。
雷锋精神是举国体制的现实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或“国魂”。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无疑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尽管社会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有待完善和提高。今天,无论社会主义共同目标,还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雷锋精神。今天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参与。雷锋精神在国内主要体现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国际上体现为国际人道主义,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扶危济困、甘于奉献,富有牺牲精神,不仅能团结弱小国家和地区,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更能在与强国的国际合作、竞争和斗争中,“化敌为友”,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风范。在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体现为克己复(“服”)礼、克己奉公。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帮助)别人才能成就(实现)自己;条件允许,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等。质言之,雷锋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建中国社会和国际秩序,国内扶贫攻坚和国际团结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共建人类美好家园的现实需要。
雷锋精神是中华传统文明和价值取向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和天下太平观念;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意识,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它鼓舞着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平凡的工作和岗位上无私奉献、建功立业,涌现出无数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
雷锋就是我们的身边人,他像邻家大哥一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雷锋精神是我们个体生命价值和幸福快乐实现的有效途径。因此,离开集体(国际、国家、单位等),个人价值和幸福既不存在,也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和幸福只有在相互作用、协助和奉献中,才能得到认证和互鉴。按照人道、公正、公平、自由和博爱等人类共同追求的“金规则”要素,损人利己、你争我夺、自私自利、投机取巧、自甘堕落……都是没有价值和幸福的表现;不仅没有体现出自尊自爱,反而毫无价值意义可言;不会受到理解、尊重和同情,最后也不会有同志、朋友,成为孤家寡人、独夫民贼……
人们都有追求快乐和幸福的愿望。或许有人会问:雷锋同志生前真的幸福和快乐吗?在新旧社会的对比中,我认为雷锋同志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就像解放初期的王进喜、时传祥等劳动模范一样,为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在广泛提倡奉献精神的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家作了主人,他们都是从内到外感到快乐和幸福的人。主人翁意识的自觉确立,他们都充满干事业和为人民为社会真诚服务的火热激情和忘我情怀。所以,他心甘情愿听共产党的话,积极响应党和领袖的号召,自觉自愿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愿意助人为乐,把自己的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仍然是今天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有境界和觉悟的共产党员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又有效的途径。鉴于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和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或许是今天这个时代普通人人生成功或价值实现的唯一现实途径。
结语
共在先于存在,集体(社会)优先于个人。社会和集体的整体利益大于和高于局部和个人利益。在有这种共识的前提下,今天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雷锋精神,就要体现社会行动上和日常工作中;不是仅仅每年的3月5日纪念雷锋日那一天要学习雷锋精神,而是需要一辈子真心诚意践行雷锋精神,使人世间闪耀人性光辉的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作者单位:辽宁省总工会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