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基础教育应成为脱贫攻坚的“靶向药”

核心提示: 贫困地区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障碍。扶贫先扶智,应推动精准扶贫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广现代化教育工具,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更为优质的基础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摘要】贫困地区相对落后的基础教育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障碍。扶贫先扶智,应推动精准扶贫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继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广现代化教育工具,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更为优质的基础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关键词】基础教育 脱贫攻坚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只有做好教育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提供更为优质的基础教育,才能彻底根治“穷病”,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通过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实践能力,可以实现长久性自主脱贫

基础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会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贫困地区的优质教育供给侧面临较大缺口。由于财政资金相对紧张,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住房条件等不如发达地区,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优质师资大量流入发达地区,长此以往便会形成师资配置失衡现象。二是由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贫困地区居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相对激烈,导致资源分布溢出效应比较突出,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也不高。

贫困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早期,贫困治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物质帮扶与收入提升层面。随着对贫困成因认知的逐步提升,人们认识到,缺乏实践能力是导致深度贫困的根本因素,只有通过教育提升实践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久性自主脱贫。基础教育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然而,基础教育的缺失会导致贫困地区人口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如果延续性贫困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就会扩大贫困的代际传递。此外,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承担着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不仅不利于提升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同时也会弱化人格与品格的塑造,限制其全面发展,容易形成思想贫困。

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基础教育的均衡性

扶贫先扶智,教育不仅能为公众发展提供必备的社会技能,同时也能纠正人们思想的狭隘性。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更为优质的基础教育,能为彻底脱贫提供更持久、更深厚的力量。

统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是最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为此,必须要通过多种方式均衡优质师资配置,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更多优质师资。一是要建立统一的教育扶贫基金,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结合区域内基础教育水平,均衡资金配置,降低基础教育发展对财政的依赖。此外,教育扶贫基金划拨分配应兼顾各方需求,并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提升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形成人才聚集洼地,补足师资短板。二是推广现代化教育工具,解决贫困地区师资短缺困局。实际上,优质师资总量相对较少,难以有效满足公众需求,但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能够打破师资配置的时空限制,贫困地区学生可以通过智慧课堂开展同步学习,解决贫困地区优质资源稀缺的问题。三是要为贫困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扶助,有效保障其教育权。应考虑贫困地区学生生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其受教育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例如,支持偏远地区学校建设宿舍,为上学路途较远的学生提供住宿条件;还可以在扶贫专项基金中设立高校入学帮扶基金,为贫困地区优秀学子提供生活救助。

提升选拔性考试在贫困地区的招生比例,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通道。基础教育必须要兼顾社会效率与公平正义,在制度上给予贫困地区必要的关照,赋予贫困人口更充分的教育脱贫条件。总的来说,参与中考、高考等选拔性考试依然是贫困地区学子通过教育发展自我的根本性手段,为此,现阶段应适当扩大贫困地区招生比例,为贫困地区人口提供更多教育机会。例如,可以继续加大高考专项计划推广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报考。

优化教育扶贫制度设计,提升教育扶贫的社会效益

随着教育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现行教育扶贫机制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现阶段教育扶贫必须要把握基础教育发展趋势与精准扶贫工作需求,优化制度设计,提升教育扶贫的社会效益。

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扶贫治理体系。基础教育时间跨度大,效益发挥周期长,不仅要以丰厚的资金为后盾,同时也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以政府为主体的基础教育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扶贫工作发展需求。为此,必须要号召多方主体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工作当中,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元治理”职能,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加大基础教育支持力度。此外,政府部门还要打造一个多方平等对话与平等合作的沟通平台,引导各方就发展基础教育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推进精准扶贫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尽管教育扶贫早已进入到精准扶贫的议题之中,但由于教育与扶贫工作存在鲜明的实践藩篱,一些地方精准扶贫与基础教育发展“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基础教育的扶贫职能发挥不足,其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为此,现阶段必须要推动精准扶贫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基础性教育事业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地方政府在制定扶贫工作发展规划时要意识到教育在抵御贫困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此外,还应以地方脱贫攻坚需求为依据,调整基础教育结构与发展方向,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可以立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加速现代农业发展。

完善教育扶贫考核机制,将教育扶贫方针政策有效落到实处。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立足地方基础教育发展情况,明确教育扶贫工作重点,实施科学考核。从考核程序来看,应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原则,制定针对教育扶贫项目评估、立项、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考核细则,同时构建包含地方政府、社会公众、第三方机构在内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考核结果的真实可靠。从考核内容来看,需要包含教育扶贫资金利用、教育扶贫方式以及贫困学生识别等多方面内容。此外,还应逐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相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扶贫工作。不同地区在经济基础、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因素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统一原则,既要坚持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也要鼓励地方政府制定适合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探索教育扶贫新路径。

(作者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云资源整合视域下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HA180129)成果】

【参考文献】

①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探索》,2018年第3期。

②姚松:《教育精准扶贫中的政策阻滞问题及其治理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4期。

③范卿泽、张健、钟儒成:《基于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现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6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基础教育   脱贫攻坚   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