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把干部的“不舒服”转换为百姓的“更舒心”

核心提示: 当前部分基层干部的“不舒服”折射了从政心理和公仆信念、身份认知和角色定位、政治生态和干群关系的某些变化。基于正确的苦乐观、知行观、官民观,干部“不舒服”的积极方面是“不敢懈怠”“舒卷张弛”“服务群众”。从寄情于民、思之于民、为之于民等方面增强本领、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可以把干部的“不舒服”转换为百姓的“更舒心”。

【摘要】当前部分基层干部的“不舒服”折射了从政心理和公仆信念、身份认知和角色定位、政治生态和干群关系的某些变化。基于正确的苦乐观、知行观、官民观,干部“不舒服”的积极方面是“不敢懈怠”“舒卷张弛”“服务群众”。从寄情于民、思之于民、为之于民等方面增强本领、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可以把干部的“不舒服”转换为百姓的“更舒心”。

【关键词】干部心态 “不舒服” 为人民服务 舒适满意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干部的“不舒服”所折射的苦乐观、知行观及官民观

基层干部的“不舒服”反映了部分公职人员的心理困惑和精神不适,其原因既包括市场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改善导致某些干部的艰苦奋斗精神有所弱化,还涉及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新要求、新期待、新使命造成一些干部在身份认知和角色定位上的迷茫和焦虑。站在“寄情于民、思之于民、为之于民”的立场,牢记干部和百姓休戚相关的骨肉联系,上述心理落差和精神压力能够成为有益于职业前途和事业前程的关键契机。

首先,基层干部的“不舒服”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从政心理和公仆信念的变化,尤其反映了部分公职人员由于艰苦奋斗精神有所弱化而产生扭曲的苦乐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这不仅是对广大基层干部发出的肩负使命与锐意进取的号召鼓舞,更是以正确的苦乐观看待基层干部“不舒服”心态的评价标准。其一,对于贪图舒适的干部而言,“舒服”意味着“身坐廊庙之内、意驰云梦之野”,在生活中追求舒适享乐、在工作上贪图安逸清闲的附带后果,往往是运用心中算盘、腹内伎俩,将手中权力、头上乌纱变成满足私欲的工具,在权力变现当中使“官德”发生变质。其二,对于惧怕困难的干部而言,“舒服”意味着拈轻怕重、挑精拣肥,在得过且过、虚应故事的工作态度下,比起主动承担、务实进取的建设者角色,怠惰的干部更愿意选择消极避责、与世沉浮的守成者角色,不可避免的则是“职荒事废”伤了民利、凉了民心。其三,对于怨天尤人的干部而言,“舒服”意味着能够推卸自身责任、转移自身过错,“尽心而已”“迫不得已”和“事不关己”“身不由己”的理由说辞,会让浮躁轻佻、烦躁怨望、骄躁自矜消解业务素养和抗压能力,指责他人和抱怨环境也会加剧个体心态的不健康、群体氛围的不正常,出现“啧有烦言、莫之治也”的不利局面。从中可以看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基层干部中的一些慵惰贪劣者感到“不舒服”其实不足为奇。

其次,基层干部的“不舒服”在更大范围上折射了身份认知和角色定位的变化,尤其反映了部分公职人员在“风渐清、气渐正”的政治生态中有待形成更为合理的知行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都要在干事业上下苦功夫,真正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和用在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上。为了干成事业,要夙兴夜寐地真干、实干、苦干、巧干”。这不仅为广大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事业观指明了奋进方向,更表明认知干部身份、定位干部角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从认知协调的角度来看,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是顺利开展工作和保质完成任务的心理基准,对于积极干事创业的基层干部而言,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匡正误解,可以从身份认知层面清除“不舒服”的滋生土壤。基层干部在面对复杂形势、繁忙事务、严格规矩时如果能够积极处理好实际处境和初衷使命的关系,则必然在“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中不忘“为了谁”“依靠谁”从而深切体会“我是谁”。另一方面,从角色谐适的角度来看,准确的自我角色定位是保持充沛精力和实现迎难而上的行动前提,对于勇于担当尽责的基层干部而言,将人民的利益视为自身利益,在服务群众中实现自身价值,可以从角色定位层面抑制“不舒服”的消极影响。在新时代多项改革进入推进落实的关键阶段,许多基层干部经历了从身处“舒适区”到走入“主战场”、从手持“指挥棒”到听从“冲锋号”的转变,通过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克服心理落差感和角色不适感,勤勉奉献的“苦尽”必会换得群众满怀期待的“甘来”。从中可以看到,针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新要求、新期待、新使命,富于奋斗精神的广大基层干部即便有时感到“不舒服”,但这种“不舒服”更类似伴随肌体成长所产生的适度酸痛感。

最后,基层干部的“不舒服”在某种意义上折射了政治生态和干群关系的变化,尤其反映了广大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能够形成更加有益于职业前途和事业前程的官民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不仅高度强调干部和百姓始终存在休戚相关的骨肉联系,更深刻揭示基层干部的心理落差和精神压力可以转化为推进事业发展、回应人民需求的关键契机。其一,从“寄情于民”的角度来看,“不舒服”表明部分干部对于遵循群众路线和维护干群关系可能缺少足够重视,更多从个人利益而非与民同甘共苦的立场看待问题。东汉政论家荀悦主张“圣王屈己以申天下之乐”,周恩来总理也曾指出“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这无不在申明以人民为中心、急人民之所急的官民观,所看重的是百姓的不舒服而非干部的“不舒服”。其二,从“思之于民”的角度来看,“不舒服”表明部分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因追求安稳舒适而存在避重就轻、避繁就简的心理,或者因一时困难和阶段风险而心灰意冷并压抑主动性创造性,而背离了积极作为、切实有为的工作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正是干部为人民谋福利不辞劳苦的行动依据。其三,从“为之于民”的角度来看,“不舒服”表明部分干部习惯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难题面前未必敢于开拓、矛盾面前未必敢抓敢管、风险面前未必敢担责任,语言上的高标和行动上的矮子所呈现的则是不思进取、不肯作为、不敢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困难村民时说过,“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帮你们跑事儿的”。这既是公仆精神的真诚诠释,也是党政干部的价值追求。从中可以看到,正确的苦乐之辨、知行之辨、官民之辨的共通之处,就是急人民之所急的“同甘共苦”、为人民谋福利的“不辞劳苦”、帮人民跑腿儿的“志笃行苦”。

干部的“不舒服”的积极方面是“不敢懈怠”“舒卷张弛”“服务群众”

随着正风反腐的深入推进,保持适度的“不舒服”应当成为基层干部为官做事的体现。“不舒服”并不是让党政干部始终处于精神高压和工作超载的状态,而是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时刻做到心中有事、郑重其事和照章办事,在“不舒服”中历练自身、为民服务、有所作为,进而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和舒适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干部“不舒服”的积极方面是“不敢懈怠”“舒卷张弛”“服务群众”。

首先,基层干部的“不舒服”源于勤政廉政风气下的“忙碌”增多和“清闲”减少,从积极方面表现出公职人员对待本职工作的“不敢懈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其一,“不敢懈怠”的工作态度要求基层干部“苦中作乐”。“苦”是工作中暂时遇到的困难,得到的“乐”却是群众的舒适满意。基层干部在新形势下既要完成本职工作、承接各项任务,又要密切联系群众并为其排忧解难。“艰难困苦”能够炼就过硬的实践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基层干部扛得住事、担得起责,成长为组织和群众需要的好干部。其二,“不敢懈怠”的工作态度要求基层干部“权责相当”。党政干部既要切实担负基本职责,也要敢于担当、勇于突破、勤于作为,基层干部更要成为知行合一的实干家,以开路架桥的气魄和服务群众的信念为百姓办大事、干实事、做好事。其三,“不敢懈怠”的工作态度要求基层干部真正“为民当官”。这要求广大干部做到牢记使命、不敢懈怠,随时随地弯下腰、俯下身,以脚踏实地的作风和事必躬亲的态度回应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

其次,基层干部的“不舒服”源于从严治党背景下的“规矩”增多和“散漫”减少,从积极方面表现出公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舒卷张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治理国家需领导艺术。一个高明的领导,讲究领导艺术……开展工作有板有眼,纵横捭阖,张弛有度……”。其一,“舒卷张弛”的工作作风要求基层干部“同民苦乐”。官民之间的情绪感受并非截然对立和此消彼长的关系,党政干部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基层干部与民“共苦同乐”,既要把百姓疾苦置于工作首位,将群众的艰难困苦当作自己的“不舒服”,也要做到为人民群众谋实利办实事,将自己的快乐满足建立在群众的幸福满意之上。其二,“舒卷张弛”的工作作风要求基层干部“各尽其责”。基层工作复杂繁多、突发性强、牵涉面广,干部需要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也要在积极完成上级交付任务的同时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三,“舒卷张弛”的工作作风要求基层干部心系百姓。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印象与评价,主要基于基层干部的作风和行动。基层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真诚服务群众,始终把百姓当成亲人对待、时刻将百姓冷暖放在首位,才能让群众真切感受来自人民公仆的关心和温暖。

最后,基层干部的“不舒服”源于理想信念教育下的“为公”增多和“谋私”减少,从积极方面表现出公职人员的权力行使更加“服务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其一,“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要求基层干部“知足常乐”。基层干部既要完成上级任务,也要为民劳神焦思,其清苦艰辛在某种意义上应当成为常态。若是怀揣升职发财、当官谋利的不纯动机来为官从政,自然难以承受基层工作之苦。奋战在基层的公职人员既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也要对个人得失和群众利益作出正确权衡,从而不为名利遮望眼、不使浮躁乱初心、不失公仆真本色,在工作中用心做事、实心为民、衷心不变。其二,“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要求基层干部具备“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身为党政干部和人民公仆,如果只想当官不想管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则既有愧于自身肩负的职责,也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基层干部更应具有“守志不移”“守职不易”的决心勇气,不在矛盾面前退避、不在苦难面前退却、不在挫折面前退缩,“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其三,“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要求基层干部认清角色定位、端正为官心态、力行为民干事。树立起“设官为民”的正确信念,干部就会倾向于积极为民服务,渐染上“官主民仆”的不当想法,干部就会把担任公职视作谋取私利的终南捷径。基层干部应时刻秉持公仆意识,以实际行动信守为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承诺。

把干部的“不舒服”转换为群众的“更舒心”,基层干部要做到“不敢懈怠”“舒卷张弛”“服务群众”

把干部的“不舒服”转换为群众的“更舒心”,应消除基层干部的心理困惑和精神不适,突出基层干部的勤政作风和吃苦精神,并从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层面予以推进。在勤政廉政方面,要远离舒适安逸,以毫不松懈的工作态度为民从政;在吃苦耐劳方面,要勇于迎难而上,以舒卷张弛的工作作风为民做事;在服务群众方面,要克服官本主义,以官仆民主的工作理念为民服务。

首先,把干部的“不舒服”转换为群众的“更舒心”,要求基层干部对待日常工作时做到“不敢懈怠”。其一,纠正基层干部可能持有的扭曲的苦乐观。一是要继续开展理想信念学习和主题教育实践,监督干部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表现,狠抓勤政建设中的政策执行和制度落实,转变部分干部贪图舒适的不良作风;二是要健全重奖实干和激励担当并重的评价机制,营造关怀关爱和宽容失败并举的工作氛围,消除基层干部从事棘手工作时对承担责任的排斥态度;三是基层干部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并丰富实践经验,辩证看待工作成败和个人得失,从服务群众当中提高自身获得感。其二,培养基层干部不敢懈怠的工作态度。一是要实现勤政文化建设与廉政文化建设相得益彰,营造兢兢业业的职业环境;二是要完善工资福利制度,试行“适度加薪”和发放绩效补贴,推动干部积极作为;三是要推进考核升职机制和干部用权履职的优化衔接,建立勤政档案和干部廉勤考核卡,确保干部在压力与动力之下务实高效工作。其三,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相关机制运作。一是要在落实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以当为不为、为而不够和拖延履行的怠政事实为依据,建立刚性约束的问责机制;二是要在明确容错免责范围的基础上,完善具体的申诉救济机制和审查说明机制,建立配套衔接的纠错机制;三是要在细化考核激励指标的基础上,将群众满意度作为干部考核的关键要素,重视群众意见在健全干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譬如开发群众对公职人员的在线评价系统。

其次,把干部的“不舒服”转换为群众的“更舒心”,要求基层干部开展本职工作时做到“舒卷张弛”。其一,纠正基层干部可能持有的失衡的知行观。一是要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认真补给业务知识,为干部在基层工作中更好服务群众夯实基础;二是要清楚把握角色责任、扎实培养履职能力,并使之融入经常性的教育活动;三是要继续规范日常工作的权力运作和责任追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约束干部行为并规定干部具体责任,确保干部用权有章可循、履职责任明晰。其二,推动基层干部形成舒卷张弛的工作方式。一是要避免怠惰因循、拖沓延误的行事风格,严格遵守任务时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要将干部从无谓的忙碌中解放出来,通过缩短办公会议、简化行政审批、减少过度检查等措施,将更多时间、精力和资源用于为民办事;三是要在基层工作中做到“掌舵”而非“划桨”,多些指导少些领导,避免不分轻重缓急而一拥而上或不明利害攸关而视而不见的极端情况。其三,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相关机制运作。一是严格执行正常休假制度,进一步保障干部的休假权利,避免因盲目“增负”和刻意“施压”而削弱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做事动力;二是要改革“摊派式”基层治理模式,倡导脚踏实地、日常履职、提质增效,避免干部在任务分解、层层施压形势下疲于应付、变通执行。

最后,把干部的“不舒服”转换为群众的“更舒心”,要求基层干部在官民关系中做到“服务群众”。其一,纠正基层干部可能持有的错误的官民观。一是要加强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干部孜孜不倦为民服务;二是要提升业务素质,督促干部持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更好为民谋利;三是淡化“官本位”思维,牢固树立造福群众的公仆意识和公平公正的权力意识,由此坚定维护人民利益。其二,改进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一是要筑牢服务群众的思想根基,自觉摆正为官心态,吸纳群众意见建议,设身处地服务群众;二是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观念转变,积极回应群众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利益诉求;三是要避免与民争利的不当行为和高高在上的不良姿态,通过政务公开和述职述廉来规范自身行为。其三,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相关机制运作。一是要以服务群众的价值理念为牵引,强化干部的权力为公意识和服务为民意识;二是要以服务群众的改革措施为抓手,将为群众全心全意办事的各项工作层层分解、步步落实;三是要以服务群众的现实探索为目标,着力推进基层工作机制创新,在民生改善实践中发挥各方主体的协同治理效能,多层次、全方位地为群众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作者为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副主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及问责机制研究”、吉林大学廉政智库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反腐败进程中权力运行与制度保障的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7LZZKY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雪松:《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体系的功能建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②马雪松、王慧:《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压力型体制的责任政治逻辑》,《云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③《(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9年11月5日。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⑤《习近平:紧跟时代肩负使命锐意进取 为共同理想和目标团结奋斗》,新华网,2016年4月29日。

⑥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学习时报》,2010年9月1日。

⑦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3月20日。

⑧《“人民的勤务员”是党性教育的生动表述》,光明网,2016年2月5日。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