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京津冀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核心提示: 文化经济时代,文创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支柱产业,在经济价值日益提升的同时,也为全民美学素养提升作出了贡献。针对京津冀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整合文化元素与建立产业知识系统;发展“文化+”模式保障多元化竞争实力;培养文创人才,借鉴国外有益的人才培养模式;梳理京津冀文化特色,协同发展,建立统一品牌化形象。

【摘要】文化经济时代,文创产业逐渐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的支柱产业,在经济价值日益提升的同时,也为全民美学素养提升作出了贡献。针对京津冀文创产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整合文化元素与建立产业知识系统;发展“文化+”模式保障多元化竞争实力;培养文创人才,借鉴国外有益的人才培养模式;梳理京津冀文化特色,协同发展,建立统一品牌化形象。

【关键词】京津冀  文创产业  创新发展  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在政府的战略指导下,京津冀文创产业飞速发展。京津冀文创产业的地域集聚优势明显;文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多元化、高层次发展模式呈现。文创产业可以实现地区经济、文化优势互补,带动区域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京津冀协同发展,力求人口、城市资源的生态化利用发展,文创产业将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文创产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需应对挑战、创新文创产业的发展战略。

重视京津冀文创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产业缺乏统一规范的法律管理机制,品牌授权管理需完善;文创产品缺乏高质量核心内容,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产业供应链机制不完整,供求关系不合理;过分强调文化的自身表达,缺乏文化与产品创新的互动。为此,京津冀文创产业需要创新发展系统,建立产业创新文化服务系统、文创产业知识系统、产业资源共享系统,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战略离不开核心文化的投入

京津冀三地文化相连,统一文化核心的引领尤为重要。以北京为圆心的京津冀文化中心,围绕着“中国精神”的文化体验内涵,让三地文化集聚一体,文创企业突破传统经营模式,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以体验式服务机制开启文创产业新的发展时代。“中国精神”作为文化软实力在文创产业谋求更大的发展中作用越来越明显。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政策引领下,文创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知识文化和人们智慧的外化表现,服务的品质直接代表了京津冀文化的传承形式与内涵。基于文创产业的重要性,对“中国精神”的传统符号进行重新定位与信息处理,引导形成京津冀地区的在地文化。在地性理念就是通过具体的设计分析,将富有“中国精神”的京津冀本地特色文化融入文创产业的语义表达中,直观地让消费者认可,激发本地民众的自豪感。

“文化+”模式,保证文创产业的高端化、多元化竞争实力

“文化+互联网”,“互联网+”将传统行业与网络技术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服务理念。互联网具备快速的传播性能,大众通过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互动,让销售和信息反馈都能通过互联网完成。文创产业服务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了解目前市场需求,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在服务方面能做到更精准更有效。同时,互联网降低了文创产业的交易成本,网络销售减少了实体店面租金及销售人员的工资成本,成本降低,利润增加,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文创产业的服务质量。

“文化+产品”,是产业与消费者连接的物质媒介。非物质文化在与文创产品的结合中,面临着传承与创新、古典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与碰撞,承载着京津冀历史文化、传统建筑、自然风情等多种元素的融合,让消费者有全新的体验是文创产品研发的重点。传统新造在保持其传统文化本色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素来擅长以物传情,使形与意结合,挖掘京津冀代表的文化元素,将其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结合,可以开发实用性产品。在低碳环保的理念下,文化内容与文创产品的功能、形象高度契合,便于同时实现产品功能的多元化与便携性。从而,可以有效挖掘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的具像化内涵。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内动力,引入先进培养模式培养文创人才

文创人才的培养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之一。个人的创造力和美学修养是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整个产业运转的基础链条。整合企业与高校的教学资源,建立人才培养框架和体系,联合培养文创产业人才。企业可以带着文创产业相关课题与高校课程有效对接,加速产业人才的培养效率。天津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先生就受邀在南大等高校开设泥塑课堂,提升了文创人才的文化素养,这一传承精神值得学习。总之,文创产业人才的培养,要依据市场的需求,力求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培养,达到人才的创新性、复合型。复合型强调的是文创产业人才的综合知识运用,重在学科的跨界学习与探索,强调人才的综合协调素质和多方面适应能力。创新性强调培养人才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素养。

文创企业应本着“引进来+走出去”的精神,学习国外文创产业的成功经验,为京津冀地区文创产业的发展集聚优秀人才。国外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强调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的双元性。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依据市场工作岗位需求,建立针对性极强的教学目标,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适应性极强。英国的“三明治”模式,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力量。尽管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不同,但通过人才培养以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的目的是相同的,国外这些人才模式也可以助力京津冀地区的文创产业人才培养。

梳理京津冀在地文化的特色优势,建立品牌化、国际化统一发展战略目标

从文创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际化竞争已是必然,文创产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依托在地文化的渗透与创新,从最初的模仿到模仿式创新,然后完全独立自主创新,建立独有的品牌,提升产业附加值。在2017年第三届京津冀非遗文化联展中,包括国家级的非遗文化面人郎、花儿金,市级的非遗代表通州骨雕、武强年画、泥人张彩塑等,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让这些非遗文化引领京津冀产业的积极发展,必须在发展战略上统一方向。京津冀的面人、骨雕风筝、泥人文化单一提出来,都很难全方位迎合消费者的喜好,但如果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的在地特色,统一制定文创产品的形式,深入研究功能类别,让文化的附加值在文创产品上体现,则更容易实现京津冀文创产品的价值。品牌规划是发展的内涵驱动,品牌规划是文化的整合和形象统一认知的行为,即在京津冀现有文化的种类中实现品牌化管理,避免同类文化的恶意竞争。我国在品牌的经营与管理上较为欠缺,品牌文化将是未来产业国际化竞争的对决点。因此,梳理京津冀代表性文化特色,建立统一的品牌化发展战略是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任务。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文创产业给经济带来的收益逐年增长,但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文创产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临的创新挑战主要是文创产业服务必须具备民族传承性和时代性特征。而创新机遇则是国家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为文创产业的创新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京津冀地域文化得以快速有效传播,利于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域文化自豪感。

(作者均为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津派非遗IP生态链及衍生开发研究”(项目编号:D1802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宋伟龙、杜浩等:《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障碍与突破》,《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②厉无畏:《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贾娜]
标签: 京津冀   发展战略   产业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