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热点时讯 > 正文

未成年人低龄触网利弊几何?“科技向善”呼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教育视线】

本期热词:低龄触网

 

今年暑假,14岁的网民张小钦除了吃饭、睡觉、做暑假作业外,几乎就是盯着手机屏幕,追看几部综艺节目、动画片,睡觉前还要抱着妈妈的平板电脑玩几局游戏。“未成年人低龄触网,到底是利还是弊?”面对记者的采访,张小钦的妈妈黎莉抛出了这样的疑问。

究竟利弊几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也有着同样的忧虑:“家里小孙子今年6岁,却基本懂得了如何利用网络获取知识,探寻未知世界。”

截至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9.17亿。一部智能手机就犹如一个潘多拉盒子,永远不知道打开后里面是什么。现在的“00后”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做什么?使用手机时面临哪些困境?如何引导他们用好网络?

网络欺凌、暴力信息等不容小觑

面对如何安全度过暑假这个大课题,保证未成年人安全上网成了一部重头戏。近日,南方都市报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一些小说阅读平台存在大量色情暴力的内容,一些游戏周边APP成为不良信息传播的新温床。另外,有12.47%的受访学生表示曾遭受网络欺凌,且男性受欺凌的比例更高。

另外,“一边看小说、一边赚钱”的乱象模式,也会诱导未成年人不断增加网络阅读时间。“对于没有收入的未成年人来说,网络阅读平台的这种营销方式对他们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娜迪亚说。

“本公司现全国海选12至18岁的青少年,面试合格后,就有机会等你”“组合招人,已有公司,要求14至17岁,男女都可以”……记者发现,类似的招聘信息,在以“童星”“童模”等为关键词的贴吧、论坛和QQ空间板块时常出现。从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性侵儿童犯罪典型案例中看,类似利用这种互联网招聘方式,猥亵未成年人的案件就在其中。

监管困境呼唤有法可依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信息更加鱼龙混杂,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对不良信息的甄别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从而给犯罪分子以可趁之机。这些都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北京市西城区法院民二庭法官程乐说。

在程乐看来,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防止和避免网络成瘾,二是要防范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的法律还存在一定空缺,相关规定多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且部分法律规定层级较低、权威性不足。”程乐认为,须加快未成年人网络立法,要明确家庭、学校、企业等多方参与,以更好地满足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和在网络环境下全面发展的需要。

“今年将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立法大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说,《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增设网络保护专章,现在正在全国人大进行立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有望在今年或明年年初出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目前也正在修订中;《网络安全法》中也将增加专门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

朱永新也认为,法律法规在修订过程中,需要在未成年人用网方面有更严格的处置办法。“现在网上不良信息以及网络欺凌、诈骗等乱象时有出现,总体来说,是处理和处罚的力度不够严厉。”

记者还了解到,为规范收集使用儿童个人信息等行为,8月下旬国家网信办发布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明确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布、传播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网络运营者使用儿童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约定的目的、范围等。

网络素养教育亟待加强

如今,随着未成年人低龄触网人数增加,大家希望利用信息化为教育服务的同时,又担心因此沉迷于网络。如何规避互联网技术上的“恶”,而去取其“善”,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在采访中,不少业界人士提到了“网络素养教育”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表示,虽然家长在未成年人网络教育中承担重要的引导责任,但有效解决“如何正确引导教育”的突破口,还在于网络素养教育走进课堂。

在童小军看来,网络素养可看做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学校不应该对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一刀切,不能一律不允许进校园,而是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课程做好引导工作,并将这门可能纳入常规教育之中。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也认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哪儿。比如,政府要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相关的管理措施就是失责;学校到现在为止不做“网络教育”,这是学校的欠缺。

“教会孩子怎么使用手机等设备上网,其实各方都有责任。当我们把各自的责任尽到了,科技产品带来的效果一定是向善的。”田丰说。

家校联合,宜疏不宜堵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未成年人是在网络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于互联网应用一味地回避或进行人为限制,都不是良策。”朱永新曾在自己的《未来学校》一书中,预测未来学生的学习再也不可能集中在学校,老师、父母等也将不再是其知识的唯一来源,未来的学习一定是泛在性的、时时处处都在进行的。

“没有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孩子要想健康成长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家校合作’研究。”在家庭教育方面,朱永新认为,要树立两个理念:一是教育须从家庭开始,二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重点强调陪伴,陪伴孩子、帮助孩子,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在学校教育方面,山东省肥城市王瓜店镇中心小学与不少基层教育单位的做法不同。“我们一点不担心孩子用网上瘾。”校长张益强之所以有这么笃定,源于学校采用了两套管理模式:一是学校不使用手机,而是使用平板电脑,并在校园内进行统一管理,课上使用、课下回收;二是学生回家后开启“远程控制”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比如,设定固定时间开关机以及只能上若干规定网站。

“学校要和家长一起做好‘家校共育’,比如,在学校里也设有‘家委会’,会告知家长如何使用、管理平板电脑等,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充分沟通,让家长在放学时间对孩子用网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总之,我觉得是‘宜疏不宜堵’。”张益强说。

 

标签: 触网   低龄   利弊   未成年人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