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不信东风唤不回——宜章浆水乡锁石村黄海信养牛脱贫记

黄海信和他养殖的西门塔尔牛

人生有无数的艰难坎坷,但只要乐观面对,就一定能见到风雨过后的彩虹。宜章县浆水乡锁石村贫困户黄海信,在经历八年的重重磨难之后,触底反弹,最终走上了养殖致富路。

在锁石村的一处空地上,正在建设中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已初见雏形。为了掌握施工进度,作为合作社理事的黄海信每天都会来工地转转。他开心地告诉记者,用不了多久养殖场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黄海信养殖的是西门塔尔牛,早期生长速度快,并以产肉性价比高、胴体瘦肉多而出名。

“现在存栏有30多头,因为我想扩大养殖规模,在做繁育这块,所以每年出栏都控制在3、4头左右。”35岁的黄海信平时沉默寡言,但只要聊起牛来,就会滔滔不绝,好像换了个人似的,这也许跟他的经历有关。黄海信的母亲黄怀英右手残疾,过去几十年一家人都是靠低保度日。成年后,黄海信好不容易可以挣钱补贴家用,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2009年,在外务工的黄海信突然感觉肚子不舒服,去医院一检查,竟被诊断为结肠癌。动完手术后,又化疗了一年多,前后治疗费用花去了10万多元。

这一场病,再次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接下来的两年里,黄海信都只能呆在家里养病。看着残疾的母亲依旧辛苦劳作,吃的却是清汤寡水,黄海信经常怨恨自己一无是处,从此变得郁郁寡欢。

“妈妈和姐姐看到我这个情况,就经常开导我,要我看远点,一切都会过去的。虽然经常唠唠叨叨,但听多了以后自己也慢慢听进去了,心情也好了起来。想着自己欠债那么多,就想着养牛,自己反正在家里面没事干,也挣点生活费。”

2011年,黄海信决定振作起来。向亲戚借了6万多元,引进了6头西门塔尔牛。从那天起,黄海信像变了个人似的,一门心思放在养殖上。可由于缺乏技术,第一次养殖以失败而告终。

“牛有了病情以后,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后来把它贱卖出去,自己又亏了几万块钱。当时自己的心里面一点都不好受,因为这个本钱都是自己借来的。”

养殖受挫,黄海信心有不甘。恰巧这时赶上了农村一户一产业培训,他积极报名参加,经过培训后,黄海信信心倍增,他一心跟肉牛养殖杠上了。

家境比较富裕的姐姐看到弟弟劲头十足,决定再帮他一把,借给黄海信4万多元。

2012年,黄海信从当地买来6头种牛。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但黄海信却丝毫也不敢放松,他害怕失败,也再次失败不起了,欠着姐姐10多万元的债,放着天大的人情不说,面子上更是过不去。这一次,他吃住在牛棚旁边,有时睡觉惊醒也要走上一圈,看着牛儿好好的睡着自己才安心。

这次养牛非常顺利,肉牛存栏量达到十几头,黄海信心里逐渐有了更大的想法。他与村里其他养牛户一起商量,在2016年成立了宜章县万犇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决定抱团发展。

“现在合作社有五个人,牛存栏达到了100多头。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实现了抱团发展,既可以一起商讨养牛方面的技术问题,又可以统一销售牛肉,进料成本也降低了不少。”黄海信说。

2018年,黄海信的养殖场开始扭亏为盈。靠着自己的勤劳肯干和坚韧顽强,黄海信一家顺利脱贫摘帽。“2018年我卖了四头牛,一头牛基本上都有八千多块钱,一共卖了三万多元。”

黄海信这股倔强的“牛脾气”,激发了更多村民与贫穷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该村村主任黄远兵说:“我们村决定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帮助更多村民积极参与肉牛养殖,形成一村一品,走上致富道路。”

黄海信及家人看着刚出生的小牛,心里满是欢喜

“生了,生了,母牛刚刚又生下了小牛……”

就在记者采访的时候,母亲黄怀英兴奋地跑过来,把喜讯告诉黄海信。

付出总有回报,一切都来得刚刚好。(陈瑛 李明华)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宜章   海信   东风   水乡   锁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