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从思想政治教育到高校“立德树人”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明确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要立德树人,是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学习知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高校立德树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大学生系统的开展相关课程的有效方式;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从而更能达到育德育人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大学生还处在一个思想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够丰富的阶段,若想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就要求高校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贯彻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为国家培育全方位人才的根本方式。现如今,各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开设情况大有不同,所以立德树人的情况差异也很大。所以,我们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构建各方面共同发展的机制,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学校的中心性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促进家庭学校共同作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合理安课余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从而保障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二、研究意义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式,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之一四。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多年历史,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教育家,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孔子,他认为人的本性先天差异不大,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有教无类,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把“仁”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标准,强调忠孝仁爱,提出“仁、义、礼”。孟子认为人生来是向善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在孔子“仁、义、礼”的基础上加入“智”,构成“四端”,“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2]。及至汉朝的董仲舒把“四端”扩充为“五常”,即在“仁、义、礼、智”的基础上加入“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国伦理的发展,也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发展至今的直接体现,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三、“立德树人”的内涵以及“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首先要从其根本的含义入手。在中国的词汇中,“立德”与“树人”有其独特之意,二者并未合称。《汉语大词典》将“立德”中的“立”解释为“建立、树立”,进而将“立德”释义为“树立德业”。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分别作了界定。其中将“立德”解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立德”重在主体自身起到道德率先垂范作用,并以此影响他人。《词源》将“树人”中的“树”采取“种、植”之意,将“树人”释义为“培植人才”。关于“树人”的理解,《管子·权修》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尹知章注:“树人,谓济而成立之。”济,采“补益”(《尔雅∙释言》:“济,益也”)之意,进而“树人”可为“补益于人,使人成才”。立德树人,既包含着“立德”与“树人”的要素理解,也包含着“立德”与“树人”的内在关系。从词语构成角度看,有研究者将二者看作是偏正结构,认为“立德”是手段,“树人”是“目的”,这是不准确的。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延续人类文明中的精华,也包括立什么德、如何立德等问题。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概念,认为“作为保证历史连续性的基本的工具,教育被视为在时间中进行的再生产过程”[4]。再生产过程的实施者是人,人的再生产必须经过教育的过程。因此,树人也是立德的手段和途径。 

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

1、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开设情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是现阶段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课程,贯彻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离不开这四门课程。除此之外,高校还开设了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配合这四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强化主要的四门课程,细化辅助的课程,对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内容对进行提炼、融合、扩展、深化,让高校已有的专业课程教学更符合当下时代及国家全局发展需要,同时推动思政课程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及学生发展成才。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思政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职业素养中的“敬业精神”是思政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相关报告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鲜明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与立德树人的质的规定性,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与要求。首先,树人先要立德。德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对青年学生成长而言,“德”主要体现在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两个方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境界,即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让青年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接受,在接受的基础上最终成为自己的信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思想行为的基本遵循,内化为自我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五、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1、重课堂轻实践曾是高校思政工作长期存在的不足。对比于其他的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相对更抽象化,学生学习和理解会有些困难,课传统的课堂会过于枯燥乏味;大部分的高校开设思政课程都是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的,课堂人数过多,不易管理,进而导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学习困难。与此同时,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各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播到我国,这些严重违反了我国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这种思想的侵蚀,以至于很多学生迷失自我,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当前社会倡导的严重偏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经历的教育。我国大多数高校为了适应这些问题,在课程形式上进行了改革。现如今思想政治课堂将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下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形式也不会局限在传统的形式上,而是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进行课堂展示,社会实践分享等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幻灯片演示、视频等等。传统的思政课程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更适用于现阶段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科学有效的方法的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灌输法、自我教育法、榜样激励法、实践锻炼法和心理咨询法等,但在大学生世纪教育活动过程中,最常用的教育方法还是理论灌输法,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话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讲道理的形式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启发觉悟。这种教育方法针对性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到这种方法的实效性并作出调整。但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及其对大学生吸引力的与日俱增,这种方式受到挑战:一方面,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也不能确定消息的真实性,不能很好地作出回应;另一方面,网络的便利使得学生受教育的空间广泛,比较自由,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教育,但是这种环境的教育脱离了原有传统教育的氛围,这样的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3、培养学生利用环境营造自我教育的能力。家庭、校园以及社会环境是大学阶段学生都要接触的环境。相对社会环境,家庭和校园是大学生接触的较多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会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校园环境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条件,良好的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会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后社会实践的参与以及实习等等会给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综合三者,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形成的,自我教育也离不开环境的因素。合理的运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结合思想政治课程,帮助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六、结语

立德树人是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是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的经验总结。全面实施立德树人工作,不仅对前人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作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改变思政课程孤岛化的现象,但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严谨的设计论证和完整的制度体系。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完成思政课程建设,就要着重于推动“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的建立,大力提升思政课程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寓教于行、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管,让“课程思政”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纯依靠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集合无数人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检验。因此,在高校实施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整合各方力量,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坚持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为立德树人提供正确的导向;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为立德树人提供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完善家庭教育,为立德树人提供有力的保障;全面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探究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可以为我国高校顺利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指导,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也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运作中不断反思和实践,以期探索到最完善的立德树人实现路径。(文/张欣宇 王鑫)

[责任编辑:赵楠]
标签: 立德   树人   思想政治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