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时代精准扶贫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核心提示: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推进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应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找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优质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断增强精准扶贫针对性和长效性。

【摘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推进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应紧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找准突破口、把握关键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快优质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不断增强精准扶贫针对性和长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国情社情民情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论断,同时也表明,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新要求、新方向、新思路。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新论断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对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准确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在范畴上,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全面。美好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往,引领人民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使命所在。然而,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部分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社会生产一直是制约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向往愿景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社会潜力和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使人民群众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部门供给的商品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充分保障,而且商品供给更趋多元化。

在品质上,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日趋高雅。高品质生活是社会成员共同的向往,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已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拥有了新的预期。不单是量的满足,还包括了对质的追求,而且相比以往,更加重视质的提升。

在类别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恩格尔系数的高低,直接反映社会成员家庭收入在食物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领域的支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8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的逐年下降充分表明,我国居民家庭支出中的食物比例越来越少。这也表明,人民群众的消费视域不断拓展,消费需求日渐强劲,消费产品种类日趋多样。究其原因,根本一点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根本原因所在。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精准扶贫的逻辑耦合

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提升精准扶贫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要打赢精准扶贫这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的“攻坚战”,必须重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人民群众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保障、生活实现初步小康之后,其非物质需求尤其是文化需求、休闲需求等更高层次需求日趋显现的结果。这是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经量的积累之后实现质变的必然态势。另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鉴于各地区位、资源、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及发展软环境等层面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仍有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需要精准帮扶,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我国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体。因此,新时代的精准扶贫工作,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同时也要关乎长远发展,重视部分地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做到雪中送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摆脱生活困难状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需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防范化解社会改革带来的重大风险,克服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阻力,有效解决重大矛盾。要切实抓好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聚焦“三农”发展问题,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正确处理经济脱贫、健康脱贫、教育脱贫、生态脱贫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间的关系,把握整体脱贫与局部脱贫的关系,科学处理好先富和后富之间关系。

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升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性

着力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夯实精准脱贫产业基础。提升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应当破解农村布局欠优、效益偏低这一瓶颈问题,大力发展多元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效益,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一是立足资源禀赋,合理规划产业。摒弃“大而全”、盲目跟风心理,努力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思路和竞争策略,是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首要前提。二是立足市场需求,引导产业发展。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做好农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中的“加减法”,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三是立足技术进步,增强农村产业发展后劲。技术是促进农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要以先进技术创新驱动农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拉长农村产业发展链接,推动特色农村产业产品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四是立足融合,实现农村产业协同发展。

着力推动优质教育供给步伐,夯实精准脱贫智力基础。提升精准扶贫工作实效性,应抓牢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基础环节,推动优质教育供给量与质的双提升。为此,要抓住学校“城市挤、农村弱”的怪象与矛盾,健全教育供给机制,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扩大农村地区教育有效供给,提升教育供给质量。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重在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着力推进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教育扶贫工程,可采取减免、补奖、贷助等形式,向贫困山区定向招录免费师范生、全科医生,持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因校制宜地开展乡村雨露计划、圆梦行动等助学活动,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扶贫行动计划,防止学龄儿童失学辍学,确保每个贫困孩子有学上并能上得起学,切实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针对性。

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归根到底就是要把贫困人口从愚昧思想文化深处解放出来,摆脱现有腐朽陈旧思维束缚,使其在体力、智能、品质、兴趣和潜力等方面获得最大化发展。治穷根关键还在于摆脱精神贫困、文化贫困,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尽快加大乡村公益性文化生活投入力度,组建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以乡村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台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切实加强民俗博物馆、村史村志馆、农家书屋、名人文化园、家风家规讲堂等场所建设。正确处理乡村文化生活需求侧与供给侧之间关系,以贫困群众需求变化为导向,着力推进文化生活品质建设,不断改善和满足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生活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

(作者为长沙师范学院讲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精准扶贫中的文化驱动力研究”(项目编号:17CKS01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新玲、粟显淇:《准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红旗文稿》,2018年第4期。

责编/贾娜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扶贫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