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时期,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习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提出,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
湖北省恩施市地处武陵山北部,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也是“老少边穷”的西部地区。2016年,杭州市江干区与恩施市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质量推进扶贫实践,实现高效益的扶贫成果。据悉,2018年恩施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实现了“四个突破千万”:财政帮扶资金破千万、东部各界捐款捐物破千万、硒产品入杭州销售破千万、东部企业在恩施投资突破亿元。江干区与恩施市“四个三”东西部扶贫协作模式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2018广西河池现场会收录,恩施市作为湖北省唯一县市代表参会并做书面交流。
2019年,是恩施市脱贫“摘帽”的决胜之年,遵循“恩施所需,杭州所能”的原则,两地进一步凝聚共识、精准帮扶,以讲政治、重协作、务实效的工作态度,扭住“扶贫教育、扶贫实践、扶贫效益”三大牛鼻子,探索“五个三”工作机制,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建章立制,战略战术战役上统筹发力。两地党委政府高层组建“联合指挥部”,每季度研究一次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以“战斗思维”构建帮扶工作体系和三年协作攻坚图。一是战略上谋划布局。做好顶层设计,组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专班,建立月度例会制,制定《杭州市江干区、恩施州恩施市关于进一步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恩施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实战规划,让扶贫协作有目标引领,有制度保障,有工作规矩;二是战术上聚焦精准。将重点项目实施作为扶贫协作的有力抓手,抓好项目立项,探索建立“361”立项标准。近三年,江干区提供帮扶资金7220万元,在恩施市实施项目72个,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占比81%。抓好协同协调。江干区9个街道(管委会)、8个社区分别与恩施市17个乡镇办、8个村建立结对关系,两地签订帮扶结对协议70余份。抓好项目管理。根据资金管理办法,实现了从项目立项、实施到验收的全过程监管,让项目管理有规可循;三是战役上靶向发力。统筹实施硒品入杭、旅游+、百企帮百村等十大工程,指向明确,形成体系。以硒品入杭工程为例,为了加快恩施富硒产品在杭州销售的步伐,联合开展进机关、进社区、进商超等“三进”活动。2018年,硒品入杭销售金额突破1000万元,消费扶贫经济效益达3000万元,消费扶贫成效明显。
整合资源,同心、同向、同力、融通、融合。构建杭恩同心圆工程,完善沟通对接、产业合作、人才交流、文化互动等机制,开展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协作。一是精准对接,扩大“同心圆”半径。借助江干区在理念、人才、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将“同心圆”半径从钱塘江引至清江河。2018年以来,两地互派挂职干部15名,互派医生、教师等专业技术人才挂职交流99人次,体现了“同心圆”的融通互助效应。二是精准施策,充实“同心圆”内涵。以人才交流互派、产业互助合作、精准帮扶结对等方式不断充实协作内涵。建设了恩施—-江干“东西部协作职业农民培训总校”,整合浙江省农科院、中茶院等教学培训资源,在恩施市举办新型经营主体、精准扶贫“尖刀班”、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培训班,培养一批相关技术人才。三是精准用力,丰富“同心圆”形式。细化“教育共同体”、“医疗共同体”等多个互助合作共同体,丰富协作形式,形成全社会理解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共识。两地共同举办“城市之旅”杭州游学夏令营活动、“精准关爱,青春同行”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和“江干—-恩施”爱心公益夏令营活动,杭恩两地小朋友在恩施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杭州同游同玩同学习,这一系列的“小手牵大手”教育活动,经多家媒体的报道,社会反响良好,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批示,“此夏令营很有意义,孩子们淳朴的感情令人感动!”
深度协作,联动联合“联姻”上共谋发展。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政府做好“媒婆”“助产婆”角色,帮助东西部企业协同发展。一是政企联动,扶贫益贫。两地政府牵线搭桥,让恩施特产走出大山,销往全国。杭州贝店公司助力恩施硒土豆线上销售,当天签单量突破30万斤。三岔镇和太阳河乡257户贫困户100万斤土豆通过杭州企业销往全国各地。该案例在中央二套财经频道播出。引导建立“1+8+X”(市级一个总中心,乡镇8个分中心,江干多个销售点)益贫电商模式,仅2018年5个月时间,电商联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销售藤茶、绞股蓝、青钱柳、腊肉、小土豆等富硒产品1040余万元。二是企业联合,互利共赢。浙江新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恩施本土企业联合成立恩施州龙马新果实业有限公司和聚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累计注册资本5500万元,直接带动4000亩茶园提升发展,年增产干茶600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97人。聚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收购高、中、低档茶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0人,实现了企业和老百姓双赢。三是东西“联姻”,喜结硕果。杭州益橙科技和恩施本土企业仙芝堂联姻成立湖北百岁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参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万亩扶贫示范基地项目,以种植藤茶和青钱柳为主,兴建健康养生、避暑旅游与美术写生第一村,打造“处处是产业、处处是景观”的脱贫试验田。建成后预计综合收入可达1亿元,带动贫困户1000户以上。该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现场会采纳收录。
扶贫扶智,授鱼授渔授予上携手共进。扶贫必扶智,需要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严把需求导向,针对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以定制式推进培训创业就业。一是深化劳务协作,就业帮扶助脱贫。“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脱贫的主要途径。恩施市在江干区挂牌成立流动党支部、劳务服务工作站、维权服务工作站,江干区在恩施市挂牌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2018年,举办了“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8场,杭州市153家企业进场招聘。举办了贫困人员劳务输出育婴师培训班9期,培训学员323人。2017年以来,恩施市在杭州市务工人员共1109人,其中贫困户282人。二是培育致富能手,创新创业带脱贫。着力打造一支肯扎根、能战斗、愿带贫的人才队伍。从贫困村负责人、党员创业带富能手、大学生村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专业大户、返乡创业农民中精选“三有”人员(有基础、有带动能力、有发展方向)作为致富带头人培育对象,建立了恩施市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项目库。2018年,在杭州市举办了4期培训班,参训人员达246人,创业成功151名,带动贫困户3059户。2019年又培训了2批,共120人。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提升能力促脱贫。组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特别是“保洁、保安、保姆”三保人员参加免费培训,提高就业技能,订单式输送到杭州市和江干区的家政物业公司,实现贫困劳动者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2019年前五个月,“恩施月嫂”“三保人员”等劳务输出,实现2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其中7人赴杭州就业。
扎根农村,实情实事实效上深化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注重帮扶工作的创新性、精准性、实效性。一是创新“疗休养+”,走村连心察实情。组织东部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深度考察贫困村,体验真扶贫,帮助真脱贫。杭州市工会实现了职工疗休养的“三突破”(目的地、经费标准、次数)“三延伸”(基地从景区向贫困村延伸,内容从休闲度假疗养向走村连心结对延伸,人员从机关干部职工向社会组织企业延伸),恩施市创新工会“疗休养+”活动方式,以太阳河乡为试点,在贫困村建成2个工会疗休养益贫基地,走村入户、访贫问苦,形成“吃住购、游助帮”走村连心消费扶贫新模式。2018年以来,江干区工会疗休养团57批次2090余人次赴恩施疗休养,考察、疗养益贫效益达700万元以上。二是升级村企结对,“名誉村长”办实事。聘请杭州企业家担任恩施市贫困村“名誉村长”,发挥民营企业家的“经营导师”作用,借力民营企业资金、项目、人才优势,助推贫困村、贫困人员造血增收。截至2019年5月底,恩施市聘请杭州市贝贝集团董事长张良伦、杭州益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新荣等20位“明星企业家”担任32个贫困村的“名誉村长”,办“五个一”实事:带强一个组织、壮大一个产业、办成一件实事、奉献一份爱心、带动一批消费。三是打造万亩产业园,三产融合重实效。恩施市发挥富硒土特产优势,通过政府牵线、企业联合,打造恩施玉露、养生功能茶、富硒土豆等3个万亩产业园,恩施玉露种植面积达到15150亩,养生功能茶种植面积达到11000亩,富硒土豆种植面达到30000亩,带动1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促进东西部资源深度整合和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产学研销引一体,成为培训学习、工会疗休养、夏令营的活动基地。2019年,共建3个产业园区,引进投资企业7家,投资额0.62亿元。江干区帮扶建设6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130人,其中贫困户40余人。
江干区恩施市以“五个三”工作机制,深化同心圆共同体帮扶模式内涵,完善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的交流互动协作平台,打造“劳务协作、创业培训、精准招商、社会帮扶、万亩产业园”等五大品牌,为2019年脱贫“摘帽”攻坚战助力。(杭州市帮扶恩施州工作队恩施市工作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