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政务新媒体“瘦身”不应盲目跟风

政务新媒体的“瘦身”风从浙江吹到广东,现在登陆江苏。据澎湃新闻报道,从5月底至今,江苏大量政务新媒体陆续发出关停公告,成为广东之后又一个开始实质性对政务新媒体乱象“动刀”的省份。

至于“瘦身”缘起,“减负”和“规范”是关键词。浙江长兴是全国较早大规模清理整顿政务微信号的地方,当地将这工作置于“2019年基层减负年”这一背景和语境下。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则专门推文,将部分政务新媒体的乱象总结为“八宗罪”,如“不顾形象娱乐追星”“主观泄愤回怼网友”“信息失真误导舆论”等等。这也反映出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2月和今年4月专门发文规范政务新媒体发展以及对政务新媒体进行精准考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这一角度来说,如今的停更或整合,是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可视为一种理性回归。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将政务新媒体当作“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精力牵扯很多,实际作用不大,甚至捅出篓子不少。如果说当初建设政务新媒体存在“一窝蜂”“一哄而上“的“嫌疑”,那么现在政务新媒体进入下半场,任何大的动作都要避免盲目追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面对政务新媒体的这股“瘦身”风,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对政务新媒体的评判避免”虚无主义“。虽然一些政务新媒体存在种种乱象,但我们必须承认,政务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政务“的具体载体,在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创新创网络履职和网络行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走网上群众路线”更加密切了党员领导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政府部门的作为和诚意,也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

二、强化政务新媒体的服务功能。建设政务新媒体就是要打造权威的信息发布和解读回应平台、便捷的政民互动和办事服务平台,这也体现了政务新媒体“媒体属性”和“政务属性”的很好结合。但在实际运维中,政务新媒体在“推进政务公开,强化解读回应”方面着力较多、做得相对较好,而在“加强政民互动,创新社会治理”“突出民生事项,优化掌上服务”等方面囿于种种原因做得还远远不够。这既是对政务新媒体定位的认识“窄化”,也是对于难点工作的一种忽视和回避,其底层逻辑是“本领局限”和“懒政惰政”。

三、政务新媒体开设整合遵循“三有原则”。广东省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开设政务新媒体,省直部门和市直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开设政务新媒体,县级政府部门及乡镇(街道)原则上不单独开设政务新媒体”。而国务院办公厅对于政务新媒体账号的开设整合原则则较为弹性,“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部门应当开设政务新媒体,其他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规范开设”。因此,各地关停哪些账号或者整合哪些账号,不应人云亦云、“一刀切”,而是要在坚持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吃透精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遵循“三有原则”,即:有实际需要的政府部门开设;有能力运维的政府部门开设;有配套保障的政府部门开设。否则,该关停的关停,该整合的整合,让基层能够更好地聚焦主业、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和效率。

四、将政务新媒体发展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有机结合。考虑到“关停并转”呼声较高的是县级以下基层单位,给这些政务新媒体“找出路”,不妨将其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比如将信息发布、舆情回应以及政务服务扎口到县级融媒体中心所打造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一方面,基层单位转换角色,从政务新媒体平台运维变成内容供给甚至线索提供,避免“采编摄”的力有未逮又能让这项工作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县级融媒既能够拥有更多的“注意力经济”又可以对内容供给侧进行改革——此前就有评论指出,县级融媒体中心要防止县域“新闻中心”的翻拍,“可以借力政府,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因用户应用场景,提供更贴近的区域化服务,比如政务服务、文娱服务、民生服务、维权服务、健康科普及其它公益服务等”。

(邢超,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新媒体与网络舆情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驰]
标签: 政务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