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智库 > 专家观点 > 正文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哪些供需失衡难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5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颇有成效,“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明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愈加严峻,现有的金融供给体系已不能满足高质量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如何打造高质量金融,使其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则至关重要。

★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现代金融体系的新需求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三农”的融资需求更加迫切。中小微民营企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在保持就业平稳、促进投资增长、实现消费繁荣、扩大对外贸易、增加税收收入等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据《2017—2022年中国企业经营项目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提供了全国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产出了当年60%左右的GDP,缴纳了全国50%的税收收入。此外,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化农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解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金融体系应满足其合理的融资需求,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第二,轻资产、高风险的新经济对直接融资的需求更加强烈。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换,新经济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17年末,全国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约为1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7%。而与之并行的是较高的技术风险和较为匮乏的有形资产,且新经济的中小企业常常缺乏完整的、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信用记录较短,信息相对不透明,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融资的风险。轻资产、高风险的属性使得这些企业更偏好于从风险投资、股权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取资金。

第三,差异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对间接融资提出了更高挑战。在我国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主体日益丰富,不同市场主体逐渐表现出差异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这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多层次、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与之匹配。

第四,美好生活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人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储蓄,对投资交易、财务顾问、保险业务等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2016年,我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65万亿人民币,2014—2016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

★ 金融体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事实

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金融体系提出新要求为视角,现有金融体系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对部分领域的金融服务不充分。从金融供给角度看,国企“拿”得太多,民企“拿”得太少;房地产“拿”得太多,制造业“拿”得太少;支持效率低下、过剩产能的金融资源太多,支持民营、“三农”以及高新科技的金融资源太少。金融机构缺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态度,“惜贷”现象仍比较严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截止到2018年6月份,我国上市国有企业总融资规模为14.7万亿,而民营企业则为8万亿。从债务融资规模的平均值来看,上市国企平均超300亿,上市民营企业平均不足50亿元。

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资本市场多层次、功能互补不充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仍占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以股权和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且近年来仍有下降趋势,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比例由2016年的15.2%下降到2018年的13.5%。直接融资体系内部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结构层次发展不足、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其不能为企业融资,尤其是不能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与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就债券市场而言,市场中债券品种、结构也不完善,国债比公司债、企业债规模更大,发展得更充分,而公司债、企业债则发展不充分。

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银行体系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服务不充分。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以大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之间同质化现象明显,粗放型经营模式仍然存在,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银行、社区银行发展滞后,部分专业金融机构的服务目标不清晰甚至缺失,金融机构多样化、专业化和科技化有待提升。

个人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消费金融等普惠金融发展不充分。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能够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偏少、结构不合理、质量良莠不齐,不能满足人民对多元化、高质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 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金融供给侧改革有助于解决金融体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对金融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原有的金融供给不能与之相匹配,这是金融体系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在此背景下,金融供给侧改革将围绕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这是解决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良方。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要改进对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满足其合理的融资需求,解决当前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的问题。二是金融供给侧改革要建设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以科创板改革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正快速推进,市场化取向和问题导向鲜明,直指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服务能力不足、制度不完善等弊端,可以有效解决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金融供给侧改革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使银行业充分发展,更好地为市场主体提供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金融服务,可以解决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四是增加个人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多样化供给,加大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高普惠金融效率和可获得性,促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解决个人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金融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往的金融工作注重从需求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关注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而在当今稳增长的目标要求下,中央提出金融改革的工作必须更多地从供给侧角度出发。金融供给侧改革致力于让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更加契合实体经济的需求,借助于金融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配置金融资源,通过培育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主体、拓展多样化的金融供给渠道、完善普惠金融服务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金融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常言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只有血脉畅通,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金融供给侧改革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如下:其一,在国家推动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与金融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成为制约金融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业在经历高速扩张、资本积累和高盈利的“黄金时代”后面临金融监管趋紧、金融脱媒以及资产质量劣变等多重挑战,因此,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其二,金融供给侧改革加快扭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共振叠加的“需求侧”紧缩性金融政策是2018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来源,金融工作重心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调整,有助于弱化共振叠加的紧缩性“需求侧”金融政策的冲击力,有效发挥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控效力,更快扭转中国经济下行压力。

其三,金融供给侧改革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基数庞大的中小企业和突破引领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而当前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都存在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体系为主,在间接融资体系中又以大中型银行为主导,这一融资结构存在“嫌贫爱富”“抓大放小”的弱点,对中小企业服务能力不足。在科创板推出之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上市门槛过高,许多创新型企业在国内上市无门,必须远赴境外资本市场融资,资本市场对创新型企业服务能力不足的短板较为明显。

★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结构性改革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金融供给侧改革需要正确把握当下金融体系的核心问题,正确理解当下改革工作的重点任务,围绕核心问题和重点任务,开展一系列政策布局。

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匹配的核心原因是金融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兴利除弊,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初步转型。但是,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发展方式由“粗犷”转向“精细”,对金融配置资源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金融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缺陷日益凸显。具体来说,我国企业融资以高成本的间接融资为主,低成本股权债权融资发展仍不充分。而在间接融资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又占据主体,商业银行在风控管理、激励约束等制度安排上也有缺失。资源配置结构扭曲是金融供给中一个严重问题,信贷资金的结构性错配导致低能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大型的国有企业效率较为低下,却是信贷资金的主要获得者。新兴产业虽较为薄弱,但拥有大好的发展前景且企业效率较高,却普遍出现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

金融供给侧改革从两个维度强调“结构性”。一是理论认识维度,金融供给侧改革强调从结构上增加有效供给,缩减无效供给,深化了对金融本质的认识,强化了对金融与实体经济本源关系的把握,立足我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同时,金融供给侧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从供给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推进改革,通过金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是中国特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改革实践维度,金融供给侧改革在实践中以优化金融供给结构为核心,从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三个具体方面实施合意的结构调整,使金融供给适应金融需求。一方面,为建设现代化经济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三农”和民营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平衡精准服务、支持和尊重市场规律之间的张力。

围绕金融供给结构优化,开展实施改革政策。一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产品结构改革。金融产品结构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要减少对过度授信企业的金融产品供给,将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消费金融等薄弱领域倾斜。二是以优化直接融资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导向的金融市场结构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要优化融资结构,持续提升直接融资比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建立分层有序、功能互补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规范企业债发行制度,完善企业债信用评级体系,扩大企业债券发行占比,为债券市场注入活力;建立区域性中小型资本市场,促使民间借贷正规化,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基金。三是以优化间接融资环境、改善信贷供给渠道为导向的金融机构结构改革。秉持“去低效、补缺失、回本源”的原则,深入推进金融机构结构改革。四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导向完善宏观审慎框架。只有在政策制度上给予保证,金融供给侧改革才能够稳步推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冯譞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陈道富:《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与难点》,《证券时报》,2019年3月12日。

责编/贾娜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李一丹]
标签: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