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提出的殷切期望。宏观层面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微观层面具体到一个乡村、一个家庭、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灵魂”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方向指引。乡村振兴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不能没有灵魂的支撑和导引。而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魂,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文化为乡村振兴固本培元、凝魂聚气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特别强调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其核心与关键就在于“全面”二字。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整体性发展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个整体性目标要求,需要“五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滞后,都会影响甚至是阻碍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振兴、文化小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既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振兴,既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又能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要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我们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振兴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乡村振兴如果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自觉、与自强,如果没有真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就不可能有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也就难以真正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着力补齐农村文化建设这块短板,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文明品位与文化底蕴。
乡村振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越己者恒越,自信者更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并深刻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生活方式日益多样的当今社会,对于生活简单、是非标注淳朴、老实本分的农民而言,只有对自身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中不迷失自我,少一分浮躁与盲从,多一份淡定与从容;少一份知难而退的逃避,多一份知难而进的坚强。在困难面前自立自重,鼓起奋发进取的信心与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效的软实力、构筑更加积极健康的文化软环境,为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海南省琼海市的南强村和沙美村,就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展示了乡村振兴中新农村和新农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并以独具地方特色的乡风文明感染着从世界的四面八方来到琼海的客人们,以自身的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琼海、了解琼海,为琼海的乡村振兴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乡村振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乡村文化振兴,除了要具备文化自信的底气,还需要文化自觉的积极践行。只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文化才能更加具有创新的活力和魅力,才能具有永续发展的勃勃生机。所谓文化自觉,简言之就是在充分的文化自信基础上对本土文化的自我反思、创新发展与主动传播。费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发展历程。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仅仅只有对自身所生活圈子的文化具有坚定的自信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以不卑不亢的开放心态合理吸收、大胆借鉴城市文化、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己所用;此外,还需要把具有乡土特色与气息的乡村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了解农业、了解农民,为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为越来越开放的发展格局中展现民族自信、展示中国农民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农民自己的故事贡献力量,为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点亮中华文化的这盏明灯。只有在文化的继承、弘扬、兼收并蓄的文化自觉中,农民才能真正享受文化惠民的福利成长为新型的现代化农民,农村才能借助文化的力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新农村,乡村振兴的宏图伟业才能走得更实、走得更远、走得更有品味更有价值。
乡村振兴需要高度的文化自强。“当真理还在穿鞋时候,谎言已跑了大半个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对外开放的窗子在打开的同时,进来的不只是新鲜的空气,也会有苍蝇和蚊子一同飞进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也已悄然蔓延开来。这种文化渗透正以温和的方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侵蚀着逐渐面向国际市场的农民朋友。面对西方的文化渗透,需要我们质朴的农民朋友提高警惕、坚守底线、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是非辨别力、增强抵御错误思想侵蚀的免疫力。但是,仅仅只是被动地防范还是远远不够的。克劳塞维茨曾说:“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再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也有被突破的一天。只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导权,才能固本培元,更好地保护好思想阵地。这就需要我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同时更要实现文化自强。因此,我们要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多创作出一些反应农业、农村、农民新面貌的、极具正能量和文艺价值的、广大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牢牢把握文化阵地,让我们的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强起来,让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扭曲的价值观念无所遁形。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作为一种能够直抵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文化历来都发挥着铸魂化人的神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积极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具有时代气息和乡土特色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走物质文明振兴和精神文明振兴相结合的道路,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们在生活富起来和生态美起来的同时,精神也丰富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行稳至远。
(作者系人民论坛网地方部副主任、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