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克服“五唯”,让大学科研回归本质

【摘要】“五项评价要素”是具有客观显示度的主要能力标示,它曾经作为具有较高公认度的标准发挥过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但是将这一标准片面化或作为“一刀切”的唯一衡量标准和价值追求的“五唯”,却会给科研创新带来巨大的危害。破除“五唯”要以辩证态度认识“破”与“立”,从根本上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

【关键词】“五唯”   科研评价  学术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科研创新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作为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形态的特质是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培养人才、科研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和价值所在。大学的品质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能力,大学是未来国家创新人才储备和培养的孵化器,也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由此,科学研究和人才评价标准的完善就成为影响大学发展的重要杠杆。但近些年来,“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现象成为高校科研创新和评价体系的顽瘴痼疾,成为阻滞大学教学科研发展的突出问题。破除高校科研和人才评价中的“五唯”问题已成为一种强烈的社会呼声。如何破除“五唯”?破除“五唯”后立什么等问题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治理尤其是学术治理必须直面的难题。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为深化高校学术治理体系改革,破除“五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项评价要素”作为规则逐渐成为评价学校和人才的主要标准,有其客观性、便利性和历史阶段性

“五唯”问题是当前高校科研评价指挥棒存在的顽瘴痼疾,而克服“五唯”也要理性区分科研评价中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作为“五项评价要素”的应有价值与“五唯”导致的科研异化的界限。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评价标准是对高校人才和人才成长教育系统的综合衡量和考评,对高校发展和人才成长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高校对人才成长和评价需要一套公正客观的标准,即在评价中参考一定学术共同体普遍遵循的指标和相对公正的标准,以避免随意性和过多的人为干扰,从而有利于人才成长,并以此为激励机制推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人才评价标准的探索中,我国高校先后经历过从行政评价、同行评价到“五项评价要素”等方式的发展过程。毫无疑问,人才、大师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才的能力应当有客观的显性化标志,即应当外化和对象化,而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五项评价要素”是具有客观显示度的主要能力标示,它曾经作为超越行政评价和同行评价、具有较高公认度的标准发挥过激励作用和导向性的积极作用。可见,“五项评价要素”作为规则逐渐成为评价学校和人才的主要标准,有其客观性、便利性和历史阶段性。

首先,从“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五个维度来衡量科研人员及其成果,有其便利性。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和衡量个体或集体的发展、成长、成就甚至成功程度。从统计规律看,这五项指标与科研能力及创新总体上呈现的是正相关,不是无关,更不会是负相关。

其次,从“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五个维度来衡量科研人员及其成果,意味着对知识、学问、教育和人才的尊重,有其历史阶段性。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评价指标曾经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再次,从“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五个维度来衡量科研人员及其成果,有其传统文化背景。一所高校要做到公平地选人用人、分配资源,在缺乏相对公平公正以及更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时,这些指标被赋予了大众接受的参考价值,代表了大众相对接受的客观和公正。

最后,从“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等五个维度来衡量科研人员及其成果,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出于快速发展的需要,政绩观的功利主义与个人功利主义的同频共振把这五项指标推向了极端,而管理制度的科研伦理缺失是促使其发展为“五唯”的催化剂。

价值迷误和科研异化的“五唯”问题给科研创新带来巨大的危害

科研评价是一种价值关系且包含价值判断的活动。在这种价值判断中,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等无疑是进行科研评价的重要指标。但如果将这一标准片面化或作为“一刀切”的唯一衡量标准和价值追求,必然会导致价值迷误和科研异化的“五唯”问题,给科研创新带来巨大的危害。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导致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遗忘教育的初心,影响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五唯”也使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引发了大量学术泡沫现象,例如“短平快”论文、重项目申请轻项目研究和成果等问题,冲击了高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担当。

二是扭曲了科研的本质,恶化了高校学术环境。由于“五唯”评价标准与重大利益紧密关联,催生种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过分追求科研的数量化,使人才评价走入极端化、片面化和形式化;导致学术精神日益颓废,学术氛围日益淡薄,学术风气日益浮躁,把发表科研论文过分量化或功利化,已经远离了科研的初衷,降低了高校进行科研创新的质量和成效。

三是人才评价中道德标准的缺失使“五唯”评价的负面效应日益暴露。忽视对科研人员品德方面的考量,使一些“有帽子”的人才频繁跳槽、无序流动,依靠“帽子”大肆索取、淡薄贡献,引发了一些高校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了学科间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高校重点学科领域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冷门学科发展艰难、萎缩和消失。这与“五唯”原意中蕴含的激励机制背道而驰,已经到了非破除不可的程度。

以辩证态度认识破“五唯”中的“破”与“立”

“五唯”的负面性使破除“五唯”成为一种社会共识。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门针对高校特点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问题。

如何以辩证态度认识破“五唯”中“破”与“立”至关重要。在高校,大部分教师在期盼破除“五唯”的同时,对可能确立的人才评价新标准更为关注。也有观点认为,破“五唯”后高校教师就应以教学为主,不必再做科研。那么,破“五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解决究竟“破什么”的问题。概而言之是要破除“五唯”在高校人才评价中的至上性、绝对性、数量化和极端化问题。高校的职责是多方面的,科研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高校的人才内涵是综合素质而不是科研单一素质,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应当是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不是一把尺子,基本评价标准应包括教学、科研、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五唯”问题的表象是切割了教学和科研的内在关系,把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使科研脱离教学甚至冲击教学,其实质是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初心;同时它也违背科研本质,对科研数量和形式的过度要求必然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导致科研偏离正轨,这是必须要破除的。

其次,要解决“立什么”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探索建构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更加全面综合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应包括教学、科研和道德等基本维度的素质性评价。也可在普遍评价体系外设立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例如,国内国外某些高校设立的教学教授系列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标准相对多样化,使大学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其目的是使高校的人才评价回归教育本质、回归科研本质。否定“五唯”并不意味着大学教师可以不做科研,也不是要废止“五项评价要素”,而是要恰当地利用五项指标,以创造有利于科研的更好环境和条件,使科研在高校人才评价系统中成为“是其所是”。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科研是探索真理的创造性活动,大学的学习和教学本质上是知识和学术的创造和再创造的精神生产过程,不是简单的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过程,科研与大学发展的伴生性是内在的、必然的。教师的科研应基于社会发展和教学中的实践问题,进行规律式的探索,以服务教学发展和人才成长需要为目标。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会出现太多的“未知”问题,知识需要更新、方法需要改进,有太多的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历史上成功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进步背后都蕴含着科研的巨大力量支撑,高校理想的发展状态是教学与科研相互涵容、相互促进。

不可否认,高校人才评价标准由一种旧的生态体系进入一种新的生态体系是需要过程的,关键是应以辩证态度对待破“五唯”中的“破”与“立”。对大学而言,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乃强校之基,教学与科研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不可偏废任何一方,更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破除“五唯”要从根本上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是深度破除“五唯”、进行高校学术治理,使科研回归本质的有效举措。

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是由科研活动的伦理属性决定的。科学研究是一项涉及伦理判断的社会实践活动,科研伦理是指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道德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实践准则。强烈的责任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诚信守法与科研情怀是科学研究者应有的伦理要求和基本准则。科学伦理规范着科学研究既要有利于求真,也要有利于求善和求美,科研应在促进科学知识的创新与进步、促进科学服务于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等方面体现出对真理价值与人类价值的双重关怀。

克服“五唯”需要“软”“硬”两手的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教书育人,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科研才是有效和道德的,这也包括反对利用国家、学校资源为个人名利的功利性科研,科研伦理为科研探索提供了基本价值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科研伦理规范的构建,能够消解“五唯”评价文化的影响,引导高校教师在科学研究中诚实守信、客观公正、遵纪守法,以较高的专业水准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将科研创新的动力由“五唯”转变到追求科学创新、明晰科学信念,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上来。

克服“五唯”,固然不能回避科研环境本身存在的问题,也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学校评价制度的合理化。同时也不能否认,每个人都是小环境,是大环境的构成者,所以,加强科研伦理必须从自我做起。科研伦理呼唤每个科研人员从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科研价值、以探索真理的热情从事科学研究、保持家国情怀、彰显群体责任,在利益纷扰中不迷失方向,不断为科学研究事业注入精神力量和美好情感。

为此,新时代高校学术治理体系应从以下方面着力: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一些人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薄弱,有人甚至利用科研管理漏洞和机制的不完善谋取个人利益。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提升科学道德素质,是解决科研诚信问题的基础性举措;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学术治理和监管体系,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强有力的监管,抓住最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加大治理力度,不留漏洞和死角。

科研评价是指挥棒,既管方向、管取向,又管基础、管长远。只有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彻底消除“五唯”现象,回归教育和科研本质,才能使科研有力促进教学,使科研真正成为强校之基,为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作者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党委副书记兼副部长,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讲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网,2018年9月10日。

责编/胡秀文    美编/王梦雅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本质   科研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