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何解

【摘要】在高等教育供给数量巨大、结构失调和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的情况下,不少高校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这些高校的当务之急。为此,各高校应当根据自身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学科定位,确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自身特色(尤其是自身强项)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探索。

【关键词】就业  创业  大学生  高校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面临国内经济调整压力和中美贸易冲突的形势,2018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包括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等。我国社会就业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在经济调整中的排出人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和特殊群体(残疾人等)四大人群。“工农学特”四大群体的就业任务中,大学生就业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基数很大,其数量在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为我国就业领域与经济调整排出人员并列的最为重大的问题。

努力开辟适宜的就业岗位

面向未来扩就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扩大有发展前景产业的就业,尤其是我国产业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科学、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七大新兴产业,以及容纳人员众多的现代服务业。建议对新兴产业中招用大学生的企业,给予较大力度的政策鼓励。审慎合理保就业。

审慎合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对经营困难、处境不利而用人少甚至要裁员的企业,要区分情况,如果属于发展中的和应当鼓励的行业就给予扶持、力求保其就业,如果是衰退行业就不能保之。二是指对该保的企业,通过减税费、增贷款、给财政补贴、找产品销路、帮助改善经营等方式,来保其正常运营进而保就业。措施妥善转就业。对于一些不景气行业与企业,即将关闭的或者大规模裁员的,则由行业、企业和政府就业服务部门以及社会力量,采取集体安置、开办新型劳动服务企业、鼓励创业、提供就业培训、联系就业出路等方法,进行妥善安置,并给予经济补偿。

从我国目前和未来若干年的趋势来看,高等教育计划招生的这一格局难以改变,因此,政府的大学生就业规划和管理不仅不能废除,而且还需要适当加强。在招生制度尚没有市场化的条件下,政府必然对大学生就业市场进行较多的指导和管理(甚至直接开拓一部分就业岗位,如倡导大学毕业当村官),也必须进行更加准确的市场需求预测与教育产品的及时性品种调节(即大学生专业方向的转换调整)。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研究、调整招生的规模与专业结构,避免高等教育产品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从宏观上实现近期以至中长期教育规划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均衡,特别是对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专业要大力发展。调整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结构也至关重要。大力发展专科教育,稳定提高本科教育,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科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特别是注重经营管理人才的视野和操作能力、决策能力,注重技术人才的动手能力、开拓精神与创新能力。

塑造优良的市场就业环境

为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已经实行了诸多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笔者认为,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强化就业市场的法治建设。净化大学生就业的市场环境,要强化就业市场的法治建设,加强对就业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与舆论监督,研究新经济和多元用人模式下的管理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问题。二是努力达到公开竞争公平就业。要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的沟通,完善人才市场与就业的各项服务,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当起到更积极的作用。三是完善就业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及其他配套制度的改革,除了极少数特大城市外,尽快实现大学生在各城市的自由落户。

在高等教育供给数量巨大、结构失调和教育质量有待提升的情况下,不少高校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深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与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这些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为此,各高等院校应当根据自身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学科定位,确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自身特色尤其是自身强项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探索。要推动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实行高校竞争和优胜劣汰的体制,使各高校注重面向市场的“进、培、出、馈”一系列教育活动,有利于形成关心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动力。

强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一是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机构建设。高校之中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有学生处下属、独立设置、党委分管几种类型,具体运作上有“两级管理、三级运作”的统筹工作模式,有“大中心、小院系”的灵活模式等,学校层面宜对此研究强化。就高校的创业指导模式而言,学校也宜研究强化。

二是完善就业创业指导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毕业生信息库、社会招聘信息平台、大学生测评与就业指导系统、创业指导平台、学校就业辅助决策系统、用人单位招聘服务、用人单位信息库、大学生实践实习平台等多个模块。

三是就业创业指导内容的全面化。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内容诸多,可以分为十个层次,包括就业环节帮助、需求信息提供、政策制度指导、求职技巧指导、职业心理辅导、择业决策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塑造,以及创业辅导支持、创业课程教育。从我国的总体情况看,低层次和一般化的基本服务较为完善,高层次和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明显不足甚至缺乏,认识也远远没有到位。

四是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考核。要强化多维度考核评价,建立就业创业工作测评体系,包括对就业市场的调研和就业形势预测;各专业的就业率、就业流向统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调查;等等。通过上述调查分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各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责编/张寒    美编/宋扬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就业   大学生   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