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论“四个自信”与意识形态安全

坚定“四个自信”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

【摘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是夯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正确处理和把握坚定“四个自信”与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认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是应对各种敌对意识形态挑战,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四个自信  两个巩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2.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1]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为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我们如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加强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效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稳步前进,关键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定“四个自信”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高度自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事关党和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2]这五项使命和任务,是对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偏废。举旗帜是关键和灵魂。举旗帜的核心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毫不动摇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繁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的精神动力,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3]。在建设具有强大凝集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和力量凝聚功能,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要求。

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中国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独特的历史、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决定了中国发展的独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得到这个成果极不容易。[4]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和经验教训反复证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既没有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计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也没有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而是走出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模式办?谁又能指手画脚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5]。“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6]。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全党和全体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进一步拓展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新途径,激发全党和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坚定“四个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正确的历史选择和现实需要。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模式和经典模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7]近代以来,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获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苏联模式”,更与“西方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渐进式改革。这些改革尽管遇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与挑战,但各种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制度逐步建立健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地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8]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9]。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和发展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充满活力。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10]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局部开放,再到全方位开放;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再到生活富裕的历史性跨越,探索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举措和基本方略。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连续40年保持年均百分之九点五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679亿增长到2017年年底的82.72万亿,稳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和全球影响力,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要让全党和全国人民坚信“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11]。

坚定“四个自信”,党的领导是根本、是关键。离开党的领导,一切自信都无从谈起。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既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脉,更是国家长治久安所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2]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需要在思想上倍加珍惜,行动上高度一致,情感上高度认同。

坚定“四个自信”是夯实“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铸牢“两个巩固”的根基。“两个巩固”是指“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任务,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方向。要夯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前提是要坚定“四个自信”。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色。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标识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党的最高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得出的历史结论。历史反复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腾。离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中国共产党就会失去先进性和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14]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不动摇,是对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15]只有深刻把握历史规律和坚定政治定力,才能防止信仰迷茫、精神迷失,治好思想上的软骨病。而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就需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恩格斯说过:“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1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之本,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本。没有了这些,就是无本之木。我们整个道路、理论、制度的逻辑关系就在这里。我们八千六百多万党员要团结一心、风雨不动,首先要把这个本立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源于这个理想信念”[17]。立忠诚笃信之志,就是要坚定这个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这是众水之源、万木之本,要永志不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正确航向的逻辑起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基础。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本质上就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坚定“四个自信”的本质要求。首先,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和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用事实雄辩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人间正道,必须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其次,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和中国实际、与时俱进的正确理论。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全党全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艰苦探索与实践的智慧和经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凝聚和团结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其三,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20]。今天,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全社会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联系和衔接的制度体系,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四,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文化”[21],“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2],是我们不断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3],“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4]。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人民的精神归宿,就没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领导权和话语权,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与中国精神的话语体系。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果在坚定“四个自信”问题上发生偏差和动摇,“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就会成为水中花、镜中月,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个问题上,必须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政治自觉。

坚定“四个自信”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是各种思想激荡与碰撞的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莠不齐的文化冲击与考验,尤其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刻意矮化、曲解、抹黑“中国梦”和“中国道路”。各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共产主义死亡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说教论”、“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社会主义失败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新左派”等在意识形态领域有不同的影响;甚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由于经受不住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有的人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实现的幻想;有的人信仰丧失,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和人生感悟;有的人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有的人迷恋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制度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丧失信心;有的人在敌对势力的政治挑衅面前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同时,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现象依然存在。[25]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主义”旗号,输出西方价值理念,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根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直截了当地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为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26]如果任由这些思潮泛滥,将严重损害党的肌体、玷污党的形象,搞乱人民群众的思想,影响党的政治权威,消解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从而威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敲响了警钟,“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7]。

上述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渗透与传播的实质就是要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就是要促使我们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和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要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属性,信奉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是要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西方的政治制度;就是要瓦解中国特色主义文化根基,让中国成为没有灵魂的精神乞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党清醒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8],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29]。同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30]。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31]。这些战略举措,对有效化解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关键还是如何进一步让全党和全国人民增强坚定“四个自信”的自觉。

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不动摇,统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改革立场、把握改革方向、保持改革动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化解社会分歧,凝聚社会共识,熔铸共同理想;就是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发展的强大合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32],从而激发全体人民自觉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注释

[1]《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8年8月22日。

[2]《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8年8月22日。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4页。

[4]《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99页。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27页。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48页,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6页。

[10]《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新华社,2013年3月20日。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33、334页。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4页。

[13]《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01页。

[1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

[1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8~1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39页。

[17]习近平:《作风建设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人民日报》,2014年5月9日。

[1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8页。

[19]《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9页。

[20]《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5页。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3页。

[2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9页。

[2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49页。

[2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2页。

[2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26][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55~56页。

[27]《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第100页。

[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页。

[29]《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8年8月22日。

[3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33页。

[31]《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8年8月22日。

[3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6页。

责 编/马冰莹

On "Matters of Confidence" and Ideological Security

—The Internal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ters of Confidence" and the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New Era

Wang Mingsheng

Abstract: Having strong confidence in our path, guiding theories, political system and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experience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also the key to building a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strong cohesiveness and influence. Building socialist ideology is first of a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onsolidat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erms of ideology and consolidating the common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united struggle of the entire Party and all 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deal with various challenges posed by hostile ideologies and safeguard the security of socialist ideology, we must correctly handle and grasp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ters of confidence" and building socialist ideology, and fully understand that the "matters of confidence"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socialist ideology.

Keywords: "matters of confidence", consolidate, socialist ideology

王明生,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与逻辑》《毛泽东邓小平经济设计研究》等。

[责任编辑: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