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文化交流助力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摘要】中非文化交流互鉴是中非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非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尊重和互鉴,从而推动中非人民民心相通,为中非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夯实民意基础,助力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关键词】中非命运共同体  文化共兴  交流互鉴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明确提出,中非要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可见,文化共兴是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凸显了中非文化交流的重要性。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加强中非人民之间的感情联络,为中非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夯实民意基础,助力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入乡随俗:相互了解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感情的纽带。文化交流可以沟通心灵,加深理解,增加互信,巩固友情。要进行交流,首先就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只有在彼此的交往中做到入乡随俗,双方的交往才会稳固、长久。中国和非洲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具有灿烂多彩的文化,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中非文化具有很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非文化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都强调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尊老爱幼,自尊宽容等。中非文化的差异处比较明显,例如,一般而言,中国人在对外交往中含蓄内敛,而非洲人热情奔放;中国人遇事倾向大事化小,做个“和事佬”,非洲人喜欢较真,动辄就到法院“讨说法”,等等。中非文化的相同点为中非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中非文化的差异却可能成为双方交往的障碍。因此,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了解中非文化的异同,积极利用文化相同性拉近交往的距离,避免因扩大差异而产生分歧。

对于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和个人来说,在了解非洲文化的基础上,如果做到入乡随俗,就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也会为个人或企业带来良好的回报。例如,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剧情内容由于很好地契合了非洲国家的家庭观念、生活方式等,在坦桑尼亚、肯尼亚、塞内加尔等多个非洲国家受到广泛的追捧和好评。

求同存异:彼此尊重

中非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中非交往中,我们既要很好地利用中非文化的共性,更要了解并尊重彼此的个性。摒弃傲慢与偏见,秉持平等与尊重,是中非文化交流的应有态度。傲慢和偏见只会扩大差异,拉伸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而平等与尊重却能消弭分歧,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笔者近年来多次到非洲国家考察调研,经常听一些中国朋友抱怨非洲人懒散、笨拙、不守时等,为当地项目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麻烦。他们心怀偏见,而没有考虑如何进行改变,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劳资关系紧张,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引起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一些中国企业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前提下,并没有对非洲人产生偏见,而是通过采用奖励刺激这种非洲人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慢慢改变,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亚吉铁路和蒙内铁路项目施工过程中,中方人员充分了解沿途所经过的一些部族的文化,并按照当地方式拜访部族酋长或长老,在充分沟通并尊重他们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取得了他们对工程项目的理解和支持,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对于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或个人同样需要逐步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顺应当地的风土人情,缩小与当地的文化差异,更好融入当地生活。很多中国企业都已认识到,了解、尊重并遵循当地文化是企业在当地发展的前提。

交流互鉴:美美与共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主席非常强调多样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谈到中非如何携手构建文化共兴的命运共同体时,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要促进中非文明交流互鉴、交融共存,为彼此文明复兴、文化进步、文艺繁荣提供持久助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我们要扩大文化艺术、教育体育、智库媒体、妇女青年等各界人员交往,拉紧中非人民的情感纽带。”

习近平主席不但高度重视中非文化交流,而且他自己对非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他在访问非洲国家发表的讲话和文章中多次引用非洲当地谚语、名人名言以及相关典故。例如,他在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演讲时引用非洲谚语“河有源泉水才深”,来说明中非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他在津巴布韦《先驱报》上发表文章时引用当地谚语“一根火柴煮不熟萨杂”,来说明中非团结的重要性;他在塞内加尔《太阳报》上发表文章引用当地谚语“每个人都是他人的慰藉”,来说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他在坦桑尼亚尼雷尔会议中心发表讲话时,还用斯瓦希里语向与会人员问好并表示感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快融通双方的心灵,获得对方的认同,深化双方的感情。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虽然中非相距遥远,但中非人文交流却源远流长。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中非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这为中非文化交流掀开了新的篇章。自此,中非文化交流互鉴成为中非合作中的重要内容,并延续至今。中国外交部、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汉办等部门相继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中非人文交流。例如,外交部实施了“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文化部实施了“中非文化聚焦”“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等,教育部实施了“中非高校20+20计划”,国家汉办推动在非洲41个国家设立了54所孔子学院和27所孔子课堂。这些文化交流项目拓展了中非人文交流领域,深化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加强了双方人民之间的感情纽带。但与迅猛发展的中非关系相比,中非人文交流仍稍显欠缺,还不能为中非合作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深厚的感情保障和坚实的话语体系支撑。

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峰会上提出的构建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非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契机。为了促进中非人文交流,习近平主席在峰会的主旨演讲中还提到了具体的举措,包括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打造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增强版,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打造中非媒体合作网络,继续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支持非洲符合条件的教育机构申办孔子学院,支持更多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这些举措具体而明确,内容全面,领域广泛,必然会促进中非文化交流互鉴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中非合作行稳致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非文化交流促进中非人民心手相牵、感情相连。在通往中非命运共同体的“一带一路”上,即使前面有高山大川,中非人民也一定能够肝胆相照、休戚与共、风雨同舟,成为永远的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年。

责编/孙垚    美编/史航

[责任编辑:孙渴]
标签: 中非   致远   文化交流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