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越开越大的开放大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指出,“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事实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回顾

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1991年是对外开放的启动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经过全党上下的研讨,1982年对外开放政策被写入新修订的宪法中。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确定为基本国策,中国开始探索对外开放的实践道路。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城市为开放城市;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中国以经济特区为载体,建立与完善相关制度、法律,打造吸引外国资本的投资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窗口示范效应,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1992—2001年是对外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开启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篇章。我国以浦东开发为着力点,加大外资吸收利用规模,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

2002—2012 年是由局部开放转向全面开放的阶段。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与世贸组织规则对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在关税减让、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完善国内贸易法律体系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增强了我国对全球投资的吸引力,深化了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第二大进口国;2010年,中国成为第二大外资引进国。

2013年至今是对外开放的制度自主创新阶段。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引领,从投资、金融、政府管理等多层次、多维度寻求制度创新,将自由贸易区建设打造成为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制度创新平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建立“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正式将“一带一路”建设列入《决定》,指出要“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覆盖全球60%的人口和30%的经济总量,能够实现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能够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有利于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效和经验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对外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对外开放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在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中央从大局出发,引导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通过试点窗口和顶层设计,一步步完善对外开放制度和相关法律政策,为对外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

对外开放坚持全体人民共享对外开放发展成果。对外开放使得中国企业直面来自于全球范围的风险和竞争。相对来说,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资金更加雄厚、技术更加先进,同国外企业接触更早,是中国经济体系中重要的“压舱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而实力雄厚的公有制经济无疑能够较好地化解风险。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红利,通过公有制经济回流到国内的各个领域,使得人民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比如,中国高速公路、高铁里程的飞速增长,使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促进了旅游、消费、交通的兴旺发展。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邓小平同志曾表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做外国的附庸,决不吞下外国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的,其充分考虑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积极主动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三,坚持渐进式对外开放。1980年首设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5年规划沿海经济开发区,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地区,这一过程表明了我国实行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的渐进式对外开放布局。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经历了从部分产业开放到绝大多数产业开放的历程,从以外向型产业为主到外向型和内向型产业并重的双向展开过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策略显示了党中央先试点后推开、循序渐进的决策模式。渐进式的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经验,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绝佳注释。渐进开放国内市场,为国内企业预留了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减少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和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多种所有制经济在竞争的环境下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准不断提高,充分释放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制度红利,推动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

第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一方面,中国积极执行“引进来”方略,通过不断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降低交易的制度成本。同时,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等一系列举措,吸引外国投资,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开展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中国主动开拓国外市场,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外企进入国内市场的同时,中资企业纷纷走出国门,从全球获取资金、技术、市场以及资源。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努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帮助“中国制造”向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

第五,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对接和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不断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和最大公约数。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中国将低成本生产要素加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产业链中,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中国红利”,有效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合。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开放共赢使得世界各国因中国增长而获益,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越来越为世界所接受。

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展望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的,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社会、民族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前景。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世界各国均面临增速下滑和经济衰退的风险,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较为突出。为了加快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世界各国应秉承开放创新的精神,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在共同发展中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通过互惠互利的共赢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以共享为目标的新型全球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弥合贫富差距鸿沟,实现经济发展的普惠平衡。未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要从“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共同发力,实现对外开放质量的提高。“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使中国从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要以产业升级为导向,通过创新驱动,优化贸易出口的产品结构,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提升贸易竞争力。“引进来”是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为了保护国内弱势产业,中国对部分产业实行外资准入限制,特别是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以及汽车制造等制造业。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承诺,“在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方面,去年年底宣布的放宽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的重大措施要确保落地,同时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在制造业方面,目前已基本开放,保留限制的主要是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现在这些行业已经具备开放基础,下一步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优惠政策,现在要更多靠改善投资环境。我们将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增强透明度,强化产权保护,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

其次,要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的变革。长久以来,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体的全球治理机制和平台,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控。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对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所拥有的主导权,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本国谋得巨额利益。然而,全球化进程也在改变着“西方中心”的局面,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金砖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一半,是世界经济政治事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未来,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需要主动塑造多边合作平台,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进步。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走开放发展、互利共赢之路,共同做大世界经济的蛋糕。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2017年9月,习近平主席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同与会领导人就当前国际形势、全球经济治理、金砖合作、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等深入交换看法,达成一系列共识,为金砖合作未来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他强调,“世界格局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金砖合作显得更加重要。我们应该再接再厉,全面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启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未来,中国应以渐进、和平、民主的方式改革现有国际治理机制,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最后,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需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沿线国家及区域形成互通互联的良好关系。中国应当加强与沿线各国和地区的战略对话,并确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在发展目标、建设布局、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共识,将“一带一路”倡议转变为有关各国的共同行动。应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推动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应建立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机制,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形成互补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中国应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积极的姿态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薛乃亢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高骊 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银冰瑶]
标签: 大门   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