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奖已花落各家,虽然没有中国人再摘桂冠,但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翻译力量,已低调现身斯德哥尔摩颁奖仪式现场,第一时间将诺贝尔奖颁奖讯息以多种语言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
这项“具有改写媒体多语传播”意义的人工智能技术,由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新译科技提供。智能翻译被誉为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官方在《“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指出:计划在2018年形成千亿级人工智能产业应用规模。
新译科技创始人田亮博士在智能翻译技术领域具有多年科研和产业化经验,以其为核心的新译团队,已具备了数据、技术、产品和渠道四个核心要素资源,且形成了机器翻译产品和服务与数据间的商业模式闭环。自2014年成立以来,新译科技致力于智能翻译质量的提升和改进,不断为B端和G端用户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此次,田亮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语言作为人类知识的载体和思维的工具,承载了复杂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语言的理解属于认知层面。最高级的认知智能层次需要智能翻译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人类的语言转换为计算机语言,使机器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并使用人类语言模拟人类思考的过程。因此,新译科技不断攻克的智能翻译技术,被视为人工智能领域最难攻克的难题、最具挑战性的领域,是人工智能领域名副其实的“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智能翻译正在快速发展之中,与全球潮流一道,呈现出精准化、实用化、多模态化、移动化、离线化、垂直化、端到端化等发展趋势,我们能够亲身融入和推动这一潮流,无疑是从事一项无比激动人心的事业。”田亮一边介绍最新的智能翻译机,一边对笔者说。
在此前,新译科技在通过中国科技成果评价后,在最终29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国人工智能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奖。中国官方媒体彼时评价指出,新译科技获得这一奖项,标志着其科技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已获得人工智能领域顶级技术专家的认可,该技术也为其提供“一带一路”建设的智能翻译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此次亮相诺贝尔奖颁奖现场为例,中国智能翻译力量正加快全球布局,在火热的全球多语智能翻译领域,贡献中国的人工智能力量。但与此同时,一直以来注重技术研发,而对外形象低调的新译科技,也继续保持着自身的神秘色彩。
在2018年开年之际,田亮博士在新译科技的内部信中,强调三个“坚持”和两个“避免”,即坚持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坚持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投入,坚持持续不断的优化管理变革。他强调指出,成长的路上,尤其是新译科技摸索到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稳定了产品体系后,我们要避免成为企业中的“囚徒”和“抱怨者”。
据介绍,新译科技已成为智能翻译跑道上的“领跑者”,旗下产品如今已涵盖爱沙尼亚语、保加利亚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荷兰语、法语、越南语、日语、韩语、捷克语、葡语、德语、西班牙语、英文、俄语等近40种语言,并根据用户需求不断更新上线新语种。在人才队伍上,新译科技创始人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澳门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等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顶级实验室。清华投资后,新译科技又引入清华海内外在这一专业领域的多位顶尖人才。
此次亮相斯德哥尔摩诺奖颁奖现场的智能翻译“黑科技”,在新译科技内部被称为“新译同传字幕精灵”。这位古灵精怪的“字幕精灵”,是新译科技技术团队开发的一款无障碍沟通工具,采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智能翻译技术)达到智能同传的良好效果,其“本领”包括:实时字幕、同声传译、自动纪要等,不仅辅助人工翻译,还可以大大提高翻译效率,降低传统同传的成本。
谈起这位诺奖颁奖现场大显神通的“字幕精灵”,田亮博士介绍指出,这只是一个开始,新译科技即将推出本领更加超群的“精灵家族成员”,其硬件也已经过成熟测试,即将于近期向市场投放。
“新译科技如今的智能翻译,已率先构建垂直化领域翻译体系,以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数据为核心技术,首次提出限定性神经网络来提高关键术语的精准翻译。”田亮博士表示。
据介绍,新译科技已推出智能翻译系统、文档翻译系统、辅助翻译系统、翻译插件、智译APP、智能翻译耳机、多语智能机器人、同传会议系统等多款智能翻译产品,全面覆盖各类翻译应用场景,满足各类多语转化需求,并在官方会议、国防安全、金融交易等领域率先应用。同时,新译科技为“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旅游、交通、法律、教育、园区、能源、舆情、媒体、智库等提供“一揽子”多语服务解决方案,并已与金山、京东等互联网企业开展技术和产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