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党员干部应切实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力

核心提示: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党员干部需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利用网络舆情助推民主政治和廉政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此,党员干部应该掌握舆论动向,整合运用网络舆情;增强舆情的把控力,为民众答疑解惑;增强法治观念,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党员干部需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利用网络舆情助推民主政治和廉政建设,净化网络环境。为此,党员干部应该掌握舆论动向,整合运用网络舆情;增强舆情的把控力,为民众答疑解惑;增强法治观念,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关键词】网络舆情  党员干部  引导力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在亿万民众参与的网络空间里,人人都有舆论的“麦克风”。网络空间是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政府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对党员干部而言,需要充分认识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不断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的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推手,营造健康的网络坏境,让亿万民众在共享网络发展成果的同时共筑中国梦。  

党员干部需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可以汇集民意,为广大民众参政议政提供新渠道,助推民主政治和廉政建设,为政府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网络媒体具有很多功能,利用网络媒体的宣传功能,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利用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能够进一步约束和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增强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另外,利用网络媒体的相关资源,能够广泛汇集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网络媒体具有一系列优势,随着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和渠道,进而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真实社会的网络延伸,网络社会虽为虚拟但非虚构,而是以现实为根基的网络投影。不仅如此,这种虚拟化社会还能够反作用于现实生活实践中,体现在社会公众的行为心理以及行为选择上。在新媒体大环境下,网络舆情快速发展壮大,逐渐占据整个社会舆论的中心,在我国亦是如此。最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网络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以及网络覆盖面最广的国家,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互联网治理方面还比较落后,例如有的网民不够理性,有时发生网民群体极化的现象。为了加强政府与网络社会的良性互动,党员干部应该正确引导网络舆情,运用网络技术体察民意民情,营造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和有利的执政氛围,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网络时代党员干部网络舆情的掌控力不足  

新媒体环境下,引导网络舆情、争夺网络舆情阵地、把控网络舆情的主动权,是引导网络舆情的基础。虚拟的网络世界是社会信息的集中地以及网络舆情的显微镜,也是舆论争斗的主要阵地。近些年来,我们党在互联网舆情引导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摸索,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但也应看到,个别党员干部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能力还不够,网络理政意识薄弱,把控网络舆情的能力也略显不足。在此情形之下,一部分党员干部不愿意接触网络,对网络中的相关事件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与广大群众利用网络参政议政的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网络舆情就像雨季的江水,必须实时监管、及时疏导,否则就会泛滥成灾。在目前网络极为发达的时代,网络舆情具有多种特性,例如信息的即时性,信息流通快,随时有可能发生新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进行阻止、控制。当前,有些党员干部不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要么缺少对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放任不管导致舆情过多,甚至泛滥起来;要么监督和管理不到位,为网络舆情的治理埋下了种种隐患。网络舆情发生之初也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一旦被人们重视的时候,它可能已经成为了一场难以应对的灾难。舆情一旦泛滥起来就很难控制,它所带来的危害也可能被人们放大,此时再想控制事情发展的速度为时已晚,让其向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另外,网络监管方面还存在缺少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监督能力差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党员干部对网络不熟悉、缺乏网络知识、运用网络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缺乏科学的监管方法和监管机制。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一定要遵照其自身演变的基本发展规则,否则不但会舍本逐末,而且还会造成舆情失控。  

党员干部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力的新路径  

掌握舆论动向,整合运用网络舆情。当今信息资源丰富,网民的关注点变幻莫测,舆论动向更是难以捕捉,这就对党员干部掌控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党员干部来说,首先,必须掌握汇总和解析的网络舆情,养成运用网络的习惯,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发展情况,随时掌控网络民众的思想动向。在一定时间段内分析了解舆情的发展方向,掌握每个关键网站的舆情动态,勤于借鉴和学习典型事件的解决方法,提升相关决定的科学性以及运作的规范性。其次,要能够娴熟地利用和引导互联网舆情,利用互联网这一便捷载体与平台,贯通资讯互换途径,与网民交流互动,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谐相处。为此,要制定完备的舆情工作条例,完善的舆情会议商讨条例,如若发现舆情问题应及时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商讨,分析舆论情况,商讨解决问题的措施。

增强舆情的把控力,为民众答疑解惑。网络舆情是民众意见的一种网络表达方式,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关系到社会的秩序以及国家的稳定与否。网络舆情作为民众意见表达的载体,功过是非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为国家富强建言献策,弘扬正能量,有的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帮凶。其实,网络舆情并不可怕,真正令人害怕的是网络舆情脱离掌控,随意扩散。所以,各级党员干部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掌控力度,抓紧舆情的主导权。为此,党员干部首先应该重视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并携同相关方逐渐完善网络舆情监管制度,提高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力。政府可以运用二十四小时监管等方法对网络舆情随时指引方向,勤于观察,及时察觉异常的舆情,作出警示。其次,对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发表声明,第一时间作出相关回复。对于那些突然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政府部门只有在第一时间积极作出确切有用的回复,给予人民群众较为全面的官方信息,才可以掌控舆情的主动权。此外,各领导者还要勇于承担责任,合理利用各种网络手段积极发声,解答民众的各种疑惑。

增强法治观念,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互联网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虚拟化并且可以随意隐藏的自由舆论空间。为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政府需要对互联网做进一步的监控,保证网络空间整治的法治化、规范化。为此,一要创新法治思维。政府部门及其领导者在面对群体性聚集、暴力抗法和网络舆情事件的时候,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模式和措施处理问题,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以及相应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力度,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将裁量权交给司法部门,化解矛盾纠纷,确定行为边界。二要善用媒体宣传。地方政府要携同新闻媒体,共同消除藏污纳垢的潜在网络舆情阵地,强化对新闻源的控制与把关,将风险降到最低。党员干部应引导网络媒体主动承担起维护党和政府形象、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共同为建立自由、平等、诚信、法治、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而努力奋斗。

(作者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郑万军:《政府治理现代化与党员干部网络舆情引导力》,《理论视野》,2016年第8期。  

责编/潘丽莉  胡秀文(见习)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胡秀文]
标签: 舆情   党员   干部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