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独家连线 > 正文

高等教育揆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中央大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和职责所在。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宏观梳理、对大学素质教育的分析,既揆格所知,亦求之以理。

一、对高等教育的简要述评

考察中国和世界百年的变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快速,民生问题繁复突出。我们的大学教育对于怎样使学生在变化的社会中适于生存和立业,怎样培养学生具备构建和平、和谐、合作、自由、民主、发展、安全世界的才干问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积极而卓越的作用与贡献,需要有意识的从根本上研究,有计划的从根本上改革,推进教育起到发动机作用,担负起社会进步使命和责任。

我国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全球化,文化理念更加多元。目前,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对于祖父母一代的行为规范,没有深刻的认识,甚至是不了解;对于父母一代的生活方式不能完全接受,甚至没有完全体会,对于“家为国本”的伦理观念日趋淡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多次谈家风,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家风关乎国风的最好注脚、更是国风之本在家风的最深刻写照、最深远教喻。

青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智、则中国智。我国青少年如何以家庭子弟和国家公民的角度锻炼品格、提升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促进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以文治武功见重于世界,国家能够有事半功倍帮助的就是教育。

二战以后,国际教育领域出现了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的趋向。对此,国内外教育界也在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革。

检讨二战后教育模式的缺陷,主要在于教育主体的定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单纯注重知识的灌输,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发展。这种模式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限制了他们发散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具体体现在:

第一,教学模式单一,授课方法枯燥大学的各专业往往倾力于繁多的课程种类、大含量的知识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导致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的单一模式,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很容易把学生变成“装配线上的工人”。

第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从引导者转变成操纵者,本应是学习主体的学生则变为了完全的受控者,主动学习变为被动接受,一门课程的优劣几乎完全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无法完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教学过程也成为一种由知识传授、机械记忆、应对考试等构成的任务导向型模式。

第三,重专业轻人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专业学习固然重要,但单一的专业传授实际上迷失了大学的方向,高等教育所应锻造的应该是有思想的人才,而不是懂专业的从业者。做人、做学问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缺一不可。其实,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就显现着这样的思想光辉,中国古代的教育是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内容,六艺的功用就是培养德智兼修、身心平衡、文武合一,智商、情商、胆商均备的健全国人,汉唐盛世就是六艺教育的成果,很有必要在近代教育发展中有所继承和与时俱进。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